1962年起,郭田华先生结合历代医家治疗经验,改良传统治疗方法,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推拿治疗进一步系统优化,推出了具有中医传统特色的“全麻下手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三步八法大拉腰)”的治疗方法。即在患者全身麻醉后,施以牵引、推拿手法,主要有仰卧按压法、屈髋屈膝牵引法、患侧引伸法、俯卧按压法、俯卧拔腿法、弹拔舒筋法等,取得很好的疗效。麻醉下手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常熟被百姓俗称为“拉腰”(确切来说应当称为“全麻推拿拉腰”与普通牵引治疗相区别)。“拉腰”这个称法也由此广为传诵。
推拿是指中医师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是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和力道,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延长寿命的疗效。中医推拿是一门古老的疗法,由来已久,有学者赞之为“元老医术”。远古时代,人类在生存竞争中遇到意外损伤时,由于用手按抚体表患处而感到疼痛减轻或缓解,从而逐渐发现其特殊的治疗作用,并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这一独特疗法。《黄帝内经》已有最早的记载如:按摩、桥引、乔摩。其《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中明确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而“推拿”一词出现明代, 明代是推拿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设有按摩科,而且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如小儿推拿穴位有点、线和面。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又有很多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如《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诀》等。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在1929 年召开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提出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1936年又提出"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一律不许营业,祖国医学遭到严重摧残,推拿濒于消亡,当时从事医疗推拿者寥寥无几,但推拿术毕竟是行之有效的医疗科学手段,所以在民间还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形成一指禅推拿、内功推拿、滚法推拿等流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推拿疗法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全国各地办起了按摩推拿学校、专科医院。按摩推拿的治疗范围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同时还开展了按摩作用和治病机理的初步研究,以及按摩推拿历史文献的整理工作,出版了《按摩疗法》、《中医推拿讲义》、《中医按摩学简编》、《中医按摩脏腑图点穴法》、《新推拿十八法祥解》等按摩专著。到了70年代以后,国家进一步重视中医的发展,其中按摩教育和医疗机构也纷纷建立或恢复。郭氏的麻醉下手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正是兴起于六十年代。
麻醉下手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上世纪60年代,就深深地扎根于常熟,一路传承至今,解除了全国各地无数患者的痛苦。在常熟几乎就没有不知道“拉腰”的。麻醉下手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医文化的一块魁宝,具有不可估量的医学价值。1965年相关学术论文正式发表[郭田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改良推拿法介绍.江苏中医,1965(10):25]。此治疗方法被记载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中医骨伤科学》教科书。其作为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确切有效的手段,为后人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的机理、为循证医学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