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技术是常熟市中医院肛肠科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优势技术,在常熟及苏州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通过多年的论文发表、省内外专题讲课和手术视频的传播,该项技术辐射全国,目前在全国各医院使用的治疗以外痔为主的环状混合痔的弧形切除保留肛管上皮技术,追本溯源,大部分都和 “内扎外切弧形缝合术”有关。
中医痔病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改进和提高治疗方案,创造了许多疗效独特的治疗方法。关于肛肠病学的历史起源,经文献资料分析,首推《山海经》。其中记载到:“食者不肿,可以已痔。”这里最早提出了痔的病名与食疗。秦汉时期已有了关于痔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则和方药的记载。《五十二病方》对痔病做了三大分类,记载了“牡痔”、“脉痔”、“血痔”等多种痔病和灸法、涤法(熏洗)、熨法和敷药法等多种治法。有此可知秦汉时期的医家在肛管解剖、生理方面的认识已经初具雏形。宋金元时期是我国文化极为发达的时期,古人谓之:“方书之多莫过于宋”,即可说明其发达程度。肛肠科现行的治疗方法大多起于此时。“枯痔法”始载于元代《外科精义》,挂线法是由“复斋治痔法”演变而成。明代对于痔疮的诊治更有突出成就。《外科正宗》记载:“凡疗内痔者,搽枯痔散,早午晚三次,轻者七日,重者十余日,其痔自然枯黑干硬,待痔脱之后,换搽生肌散收口。”中医治疗肛肠病内容丰富、行之有效,从古至今,中医对肛肠学科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李纯伯等老中医治疗痔病的经验传承,上世纪中叶,周培涵老中医、陈松山主任结合中医传统结扎疗法治疗痔病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首创“扎切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经过第三代传人翁立平主任为首的团队传承创新,确定了“内扎外切弧形缝合术” 治疗环状混合痔。该技术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皮肤及粘膜缺损,经弧形缝合后切口对位好,术后创口平整,肛门外观形态保持不变,水肿发生率低,不会引起肛门狭窄,解决传统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多、病人痛苦大、疗效不理想等缺点,取得很好的疗效。
环状混合痔病情重,反复发作,该病治疗的关键是既要去除痔核,又要保护肛门的形态和功能,因此环状混合痔手术在痔疮手术中一直是难度较高的手术。传统手术方法往往有术后并发症多、病人痛苦大、疗效不理想等缺点。
“内扎外切弧形缝合技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应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皮肤及粘膜缺损,经弧形缝合后切口对位好,术后创口平整,肛门外观形态保持不变,水肿发生率低,不会引起肛门狭窄,解决传统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多、病人痛苦大、疗效不理想等缺点,从而使环状混合痔的治疗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科室每年有数百例患者经治而愈,这一技术的临床运用,使本专科在环状混合痔、嵌顿痔等重度痔疮的诊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治愈环状混合痔,保护肛门功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少医疗纠纷,确保了医疗安全,社会效益明显,极大地扩大了专科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