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 当前位置: 非遗项目 > 吴门葛氏伤科
吴门葛氏伤科
SZ-008-Ⅸ-033
传统医药
市级
第八批(2024年6月公布)
中医骨伤源远流长,各地骨伤流派争奇斗艳,精彩纷呈,而吴门中医伤科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各地骨伤流派中独树一帜。吴门医派中最早正骨专著《正体类要》为明代御医薛己所著。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即此书数为主要参考资料。并说:“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提出了正骨八法,即摸法、接法、端法、提法、按法、摩法、推法、拿法。发展到今,有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按摩推拿、夹挤分骨、折顶回旋等中西医结合新八法。据《黎里志》记载,清代中叶,吴江黎里汝先根,字天培。其父汝承源,字养蒙,于军中得外科、伤科秘方,每试辄效。先根受其术,治疗多奇中。肢体断折者,可复续,肠胃溃出者能纳入。浙西数郡,咸知其术,士大夫咸慕其名,荐授太医院吏目。族弟汝椿,字佺期,学医于先根,亦以医术闻名。又据《盛湖补志》记载,有汝季民,吴江人,业疡科。其先世有军中伤科秘方,治辄神效。季民更精其术,肢体断折能使复续,远近称之。上述吴江汝氏,开创了吴门伤科史中接骨复续的临床先河。一九五二年初,苏城名医曹鸣高、葛云彬、奚凤霖等发起筹建中医诊所,此乃苏州市中医医院的前身。中医诊所成立时,伤科名医葛云彬带领其部分弟子进入中医院创建伤科。一九五三年葛奉调北京,即由其学生方正修,李宗元等承接乃师工作。一九六零年,又吸收葛氏之受业妻周玲英进伤科,共襄业务。所以直到现在,我院伤科具有葛氏伤科流派特色。譬如整复后用小夹板内垫马粪纸固定,以及内服药祛伤丸、跌打丸、一支蒿丸葛氏家传成药,为我科所常用。葛云彬先生是吴门伤科翘楚,葛氏伤科创始人。而苏州市中医医院正是吴门葛氏伤科的主阵地、主力军。自葛云彬先生创立葛氏伤科起,吴门中医骨伤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是吴门医派伤科流派的主阵地、主力军。吴门医派理论体系及其临证经验是骨伤科的底色,葛氏伤科是骨伤科的底蕴,葛氏伤科依托苏州市中医医院不断传承发展壮大。对于骨折尤重手法整复,其认为手法精准复位是骨折治疗的关键因素,而断端对位对线的良好与否极大的影响患肢的骨折愈后进展。对关节内复杂骨折,以功能至上为根本原则,不该过于强调断端的绝对解剖复位,而应予以夹板有限外固定后尽早辅助以持续有效的患肢功能锻炼,这样也对手法整复后骨折断端的残余移位有一定的矫正作用。治疗特色是提倡内服外治,提出骨折发病的最基本病理因素为瘀血,从而认为在伤科骨折三期辨证体系中,活血化瘀法应贯穿疾病治疗始终。“久病多瘀”,所谓“草木不能建功,故必借虫蚁入络搜剔络内久踞之邪”,在此理论指导下,新伤所致的瘀肿疼痛,可以适当的加用大黄以通腑逐瘀,引瘀血下行;久病致病者,酌加虫类药祛邪搜络、祛痰除瘀。此外尤重脏腑综合辨证,强调脾胃治疗的重要性,尤其对损伤后的修复起着至关关键作用。倡导在伤科骨折诊疗过程中应遵循功能至上的理念,始终注重患肢持续合理、持之以恒的功能锻炼,其原则为由轻到重、由近到远、由小至大、由少至多、由简至繁。在功能锻炼的同时,也应配合医者的理筋手法,从而筋骨同治,促进骨折快速愈合,功能早日恢复。对于脱位治疗,提出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者缺一不可,其“原路返回”理论运用于梯上拔伸法等综合疗法整复陈旧性肩关节脱位,打破了陈旧的常规和观点,疗效良好。此外还倡导动静结合,即脱位有效外固定术后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有效外固定的“静”、功能锻炼的“动”,这两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疼痛,同时降低治疗费用,最终达到筋柔则骨正之效。历史价值:苏州市中医医院正是吴门葛氏伤科的主阵地、主力军。自葛云彬先生创立葛氏伤科起,吴门中医骨伤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蕴藏了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高度智慧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特殊的历史人文和重要的研究价值。文化价值:该遗产项目内容保存较为完整,成为代表苏州甚则江南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同时能够彰显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祖国传统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社会价值:该项目是建立在历史悠久的江南吴门文化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保留着最朴素、最传统以及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艺及医药文化。葛氏伤科通过不断传承与发展,在汲取骨伤前辈伤科内治法,又从现代手术技术中滤出当今的骨外科理念,并与传统特色浑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诊疗经验——“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保守优先,手术最后,能微创不开放”的临床思维和诊治策略研究价值:该遗产项目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观念,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吴门医派葛氏伤科的学术成就至今仍在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是祖国医学不可磨灭的瑰宝。
葛云彬传人: 1.周玲英:(1903-1981),葛云彬之妻,江苏省江阴人。2.葛国梁-葛云彬之长子。葛云彬先生之长子,曾任北京广安门医院骨伤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 第二代传人:1.顾大钧:1956年之后,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由周玲英、李宗元、方正修及顾大钧主任带领或引领,他们继承了葛氏伤科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传承给后辈,其中龚正丰、尤仲连主任等就是顾大钧主任最出色的学生之一。2.陈益群:男,1928年生,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名医和苏州市名中医。曾先后担仟苏州中医院骨伤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分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江苏省分会中医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苏州市骨伤科学组组长。 第三代传人:1.龚正丰:1992年3月至2003年3月担任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1940年10月出生于上海,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贺九龙:苏州市人,副主任医师,1964年至今,工作于苏州市中医院骨伤科,为吴医葛氏伤科传承人。
第四代传人:1.姜宏:2003年4月至2018年6月担任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现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临床研究部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好医生称号获得者,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百名医德之星,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苏州市科技魅力人物。2.李宇卫:男,江苏南京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重点专科——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吴门医派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师学会中西医结合骨科学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委、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市医学会脊柱学组副组长、苏州市中西医结合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陈咏真:主任中医师,苏州中医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兼膝(髋)关节外科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4.马奇翰:主任中医师,骨伤科,兼职副教授。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运动医学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运动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苏州市中医学会副会长。
主管单位: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
苏ICP备102195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