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凤霖(1917-1996),苏州市人。早年师从吴门名医侯子然、经绶章学医,1937年悬壶苏州,1952年与曹鸣高、葛云彬、黄一峰等同道创立了苏州市中医诊所,1956年参与筹建苏州市中医医院,曾任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医研究室主任。为江苏省名老中医。
奚老年少学医,深得名师候子然、经绶章之真传。两师皆以治疗温病扬名。候师善于“辛凉清热、导滞攻下”之法,更取“透热转气”之意;经师则善用“轻扬宣化之药,透卫清热之邪”。奚老敏而好学,传承发扬。在治疗伤寒、温病等证时,取两者之长,详细辨证,当汗则汗,当清则清,当下则下。疑难顽症,则随症不同,分清主次、缓急轻重,而选方用药,必要时汗、清、下,三法并进,常得心应手,效如桴鼓。因此,及冠之年,挂牌行医,即获得“小郎中”之称。解放之后,奚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孜孜于临床,并敢于探索攀登,因而他的中医造诣日益深厚。奚老行医数十年,学而不倦,师古而不泥古,他认为“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因此,撷精取长,治温病取法“叶、薛、吴、王”,攻杂病则推崇“三张”(张仲景、张景岳、张锡纯),然而均不泥于陈规,而融会贯通,结合临床辨证施治,以求疗效。
苏州市中医医院建立以后,奚老潜心研究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而颇有造诣。结合临床经验,自拟“新方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配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配以生脉散治疗心动过速,屡获良效。曾经写出了《仲景方治疗冠心病》、《桂枝汤类方治疗心病》、《建中法主治心律失常》等论著。奚老认为“冠心病心绞痛”从中医观点看,病理多为阳微阴弦,心脉痹阻,宗气不足,肾元式微。诱因多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根据冠心病常并发消化道症状,奚老提出了“心胃同病”机理,从而提出了“心胃同治”的观点。并于1989年编著《中医论治心血管疾病经验集》一书,对心血管病从中医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上均有所阐发。
奚老也非常注重吴门医派老中医经验的整理、收集、传播工作。1983年,他对70岁以上的老中医亲临拜访,希望他们能够将行医一生中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对远在全国各地的苏州籍老中医写信要求来稿,汇编成《苏州市老中医学术经验集》一书。
1.宗气与心律失常、胸痹的关系阐述: 宗气是由脾胃转化而来的水谷精微之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于胸中的精气。宗气与心脉循环关系密切。主要贯通心脉,促使血脉运行。凡是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如果宗气不足,失去正常的推动温煦作用,血的功能失去正常的营养濡润作用,就会致使血脉循环失常、肢体寒温失调和肢体活动不利等症象。故心脉搏动的异常,当与宗气不足相关。心阳不振可导致阴寒凝聚,肺虚气闭可形成胸中窒塞,脾虚不运可导致痰浊内生,肾虚不足可致精气不能上承,引起淤滞,均与宗气病理有关,这是发生心病、心痛、胸痹等病的基础。
2.冠心病的心胃同治:为何心病的同时,常兼见胃肠道症状,甚至还会出现心下痞、胁下逆呛心,诸逆心悬痛、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关脉上小紧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是由于胸阳衰弱所致。胸阳之所以衰弱,同样也可以引起脾胃阳气的不足,而脾失运化,不能化生精微,以致内生痰浊,瘀阻血脉,并且营卫、宗气亦无所由生,乃至宗气不足,宗气不足,则使胸中阳气式微,不能贯注心脉,影响心脉之血液循环,进而血脉凝滞不通,脉不通则心虚,心虚则胸中冷,胸中冷则膈气虚,膈气虚则胃阳微,胃阳微指脾胃虚弱无能,一方面痰湿、水饮、痰瘀具生,另一方面则宗气不行,脉中之血凝留。可见心胃关系十分密切。在辨证方面,当胸痹合并有心胃同病者,其舌象具有较重要的临床价值。古人早就认为“心气通于舌、苔面属胃”。因此应注重舌诊的重要价值。在治疗方面,总结了心胃同治十二法。《心绞痛的心胃同治》获苏州市科技成果四等奖。
3.从痰论治高脂血症: 痰、浊、涎、脂同源而异名,其病因病理有相通之处。因此,在治疗时从痰论治,疗效较好。
随着社会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且逐渐走向年轻化,复杂化,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奚凤霖内科”作为“吴门医派”杂病流派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胃同治”等理论的创立,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拓宽了思路,疗效显著,当将其继续保护及传承下去,以期吴门医派的中医特色诊疗能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奚老的第一代传承人包含赵笑东主任及鲍荣琦主任:
赵笑东主任从事心血管临床四十年,继承了奚凤霖主任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特色经验,并不断探索发挥和创新。推崇奚老重视宗气对心血管的生理和病理作用,提出人以气血为本,心气易虚、心血常瘀的学术观点。心气作为脏腑之气,是推动气血运行的原动力。胸中之宗气不但助肺脏司呼吸,还贯注心脉而行营血,协助心主血脉之功,因此心气与宗气密不可,心气的部分作用是通过宗气而体现的。灵活奚老运用心胃同治之法,不但提出可以治疗心衰气短,而且以清心火,降胃火治疗不寐、口腔溃疡也获良效。
鲍荣琦主任衷中参西,在继承和发扬奚凤霖学术经验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最新理论,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来解决临床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心胃同治”理论运用于临床,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及见解,如慢性心力衰竭(特别是射血分数保留、射血分数中间值、利尿剂抵抗的心衰)以及冠心病不同阶段(如急性期、稳定期、血运重建后再狭窄),采用中医药治疗,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科室扩大,通过“青苗”计划、“名医传承”“名科传承”计划,逐渐涌现出第二代传承人,以余家玉、赵文婷、任宇科、吴玉江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