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食事风俗离不开苏州的地域特点和悠久的历史,苏州的美食凭借着她的久远历史,激发起人们的无限遐想;苏州的美食隐现着江南文人的身影,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苏州的美食展示了吴文化的源远流长,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保护、发扬光大。苏州的点心就是在这样的历史下,历经千年发展,从品种的丰富到制作的精良,终于进化成目前被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食客们认可的大IP——苏式点心。苏式点心以苏式汤面为代表,馒头、糕团、馄饨、汤圆、饺子等紧随其后,可称是一个庞大的点心军团。生煎馒头隶属于馒头这个大类而又独自成行,原因是其独特的制作方式,是以生胚馒头直接煎制成熟,要考验的不仅是面皮和馅料的优劣,更要考验煎制者的功力。
苏式生煎馒头制作技艺经过了百年的积累和不断的改进,逐渐演变为八项工艺:和:生煎和面不是简单的将水和面粉按一定比例混合,里面是有大学问的。和面的水需要根据季节,温度不同,采用的水温度也不同,水温和室内温度成反比;和面时加水也不是一次全部倒入,而是分两次沿面缸边缘缓缓倒入;搅拌后的面粉表面光滑,面缸内壁光亮,手拉面粉也不会粘手;和好的面要保证“面光、缸光、手光”。按:取出一块和好的面,双手反向按压,将面团按成扁平状,摊开。参照比例将老酵捏成一小块一小块按入面团内,再将摊开的面粉折叠按压,保证老酵融于面粉内。揉:按压好面粉,对折揉压18次,少了面粉筋道不够,多了会将面粉压死,没有韧性。搓:将揉好的面粉,用刀切成长条,取出一条,搓成圆柱长条状,一手拉一手搓,慢慢从一头搓向另一头,搓得粗细一致(一般有经验的生煎师以大拇指的粗细为标准)。掐:左手拿搓好的面粉,右手大拇指掐。在掐记子过程中有两点非常考验生煎师:第一点,用右手食指根部判断和统一记子的长短、大小;第二点,右手大拇指掐用巧力,不是拉扯力,用专业用语“大拇指切记子”,并且切出来的记子切口不会掉面粉。掐好的记子,立在桌面按照行、列摆放整齐。掐完后,在记子表面抹上少许色拉油,再将记子翻过来,等待下一步操作。擀:擀皮是生煎台面操作中看起来最简单,但是最考验生煎师的技能。一位优秀的生煎师,“一推一回一绕”,三步即可完成一张符合标准的面皮,标准的面皮成圆形,大小均匀且中间略厚边缘略薄。包:台面上最具观赏性一项,“和、按、揉、搓、掐、擀”是在备线,“包”便是在绣花。左手成弧状,掌心向上握着挑好肉馅的面皮,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面皮一边,逆时针捏花边,包时右手需向上边捏边向上提,走完一圈,用拇指和食指对向一捏便完成了。但是包的过程中,力要均匀,太小面皮太厚,出品的生煎底板会厚口感不佳,力太大,很容易拉断面皮,直接损坏一只生煎。一只包好的生煎,花纹明显,收口美观。煎:生煎圈内有一句话直接体现了煎的重要性,这句话便是“三分包功,七分煎功”,生煎师与生煎大师区别便体现在此处。
煎一锅生煎大约六分钟即可完成,但是在这六分钟里所需的功夫确很多,简单可归为六步,每一步都是对生煎师的考验。
第一步:加油温锅,将摆好生煎的锅放入炉中,先添加一勺油,热锅,油热后再进行下一步。在这里锅的温度,油的温度需要很好的把控。
第二步:加水焖发,油热后倒入少量水,保证半发面生煎发酵,在这步需要根据粉的软硬控制加水的多少,软粉少水,硬粉略多。
第三步:加油猛煎,再添加两勺油,改成大火煎,在这阶段要马上把发起来的生煎用大火煎制,保证生煎个个顶起来,经验丰富的生煎大师傅不用掀开锅盖通过听锅里油炸声就可以判断生煎是否成型。
第四步:大火过后,改为中小火,把锅要拉起来在在炉子边缘转动,慢慢把生煎底板煎得酥脆。
第五步:起锅倒油,观看生煎的成色和饱满度,判断生煎是否煎好。完成后,将锅端起倾斜把油倒出来,倒油时,不能太倾斜,容易挤压生煎。倒油时还需要适当上下抖动,保证油控净。
第六步:焖锅掀盖,刚出锅的生煎不能马上掀开盖子,要焖10秒--15秒,然后再打开锅盖,一锅完美的生煎便完成了。
生煎馒头的销售单位和单位名称也有变化,据老吃客回忆,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称为“件”,一般五件为一客,装盆是下面四个上面一个,意为东、南、西、北、中。后来(1955年)国家发行粮票后,为方便计算,每客调整为八个,此后单位名称也逐步固定成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