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 当前位置: 非遗项目 > 苏州陶瓷制作技艺
苏州陶瓷制作技艺
SZ-008-Ⅷ-013
传统技艺
市级
第八批(2024年6月公布)
早在马家浜文化期,苏州就已经出现了釜类陶器,代表陶器为《圜底腰檐陶釜》。汉魏时期,苏州出现了青瓷制作,此后不断发展。唐代大阳山高岭土成为贡品。南宋时苏州平江窑成为朝廷设立的第一个官窑。元和塘的古窑址发掘,也证明在南宋之后,其瓷器烧制一直炉火不断,延续至近代。民国时期,战乱频仍。苏州陶瓷制作衰微,但因有大阳山高品质的陶土资源和之前的技艺积淀,仍有零星生产。1956年集中陶瓷制作人员,苏州市日用陶瓷厂,苏州市美术陶瓷厂,苏州市艺术瓷厂,于横塘建厂,占地面积100亩,最高峰时期全厂工人达到1000余人。陶瓷种类涵盖日用瓷、雕塑瓷、欣赏瓷、雕塑工艺品等。种类丰富,涵盖中高级档次,收藏级档次,出口欧美、日韩、非洲等国家。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国家创造了许多外汇。80年代苏州日用瓷厂以质优量大而成为制瓷行业的佼佼者。
太湖窑陶瓷制作技艺基本流程,与其它地区陶瓷制作技艺相同。主要包括选料、炼泥、拉坯、修坯、素烧、雕刻、施釉、正烧等完整的制作流程。太湖窑陶瓷制作技艺的地方特色主要有三点:1、原料选用大阳山优质高岭土,原料细腻温润,耐高温,玉化质地;成瓷精致典雅、线条清晰,不施釉光滑润泽,充分展示苏工苏作,避免施釉后对雕刻痕迹的覆盖,洁白如玉。2、采用苏州书画技艺和苏工雕刻作为重要的装饰手段。苏州工艺门类齐全,有百工百匠之称。明代,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苏州书画技艺就已享誉全国。雕刻技艺则以刻画入微、生动传神而著称于世。20世纪60年代,苏州陶瓷技师,将吴门书画技法运用于瓷器绘画,形成了线条流畅、釉彩雅致的风格。雕刻技艺运用于瓷器制作,形成了特有的青玉堆雕工艺。其中雕刻技法包含了立体雕刻(又称透雕)、浮雕、玲珑雕等技艺3.薄胎瓷器具有釉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特点。仰赖大阳山优质高岭土和精细的苏工,太湖窑瓷器虽然以薄胎为主,却可以在仅一毫米不到的玲珑剔透的薄胎上进行数达五六个层次的雕刻,真正体现出“芥纳须弥”的苏州工艺风格。
太湖窑陶瓷制作技艺兼收并蓄,汲取苏州传统工艺和中国传统瓷器制作技艺营养,拓展了瓷器的艺术表现力。融合苏州门书画和苏工雕刻等多种艺术门类,并以江南风物、昆曲剧目等为艺术创作元素和主要题材,集中体现了苏工精细典雅的艺术风格。具有苏工精细典雅的艺术风格。在挖掘继承苏州陶瓷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在技艺和题材上进行创新。研发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品佳作。使尘封多年的苏州制瓷技艺再次大方异彩。
太湖窑陶瓷制作技艺继承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苏州制瓷传统,见证了江南制瓷业的发展历程,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苏州书画艺术和手工技艺的高度发达,成为太湖窑陶瓷不绝的艺术源头和技艺支撑。凭借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太湖窑陶瓷作品,既是日用品,又是艺术品,其中少数精品,则成为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收藏品。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陶瓷制作,有着严格的技艺标准和制作规范,每道工序环环相扣,一工不到,前功尽弃。而太湖窑在恢复苏州传统陶瓷制作技艺中,在原料选择和每一个制作工艺上,都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制作工艺和规范。作品,既是艺术品,也是凝结了科学实验成果的科技产品。因此具有突出的科学价值。
主管单位: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
苏ICP备102195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