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 当前位置: 非遗项目 > 苏州冬至习俗
苏州冬至习俗
SZ-7-Ⅹ-0010
民俗
市级
第七批
  苏州冬至习俗,苏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

  冬至是廿四节气之一,在立冬后四十六天,通常在十二月廿二或廿三日,当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记载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这天,北方吃馄饨来应节,南方则吃汤圆,香港更是“无鸡不成宴”。冬至日的前一天,又叫做“小至”,家家户户捣米做汤圆,以作为冬至日团圆围桌食用。过了冬至,就将迎接新年。
  从2500年前的泰伯奔吴开始,苏州人就按照《周朝历法》,将冬至习俗作为一年的岁首庆贺,因此,“冬至”对于苏州人来说,是一个比过年还重要的节日。
  “冬至大如年”作为民俗活动,传承于姑苏城内,有独特、单一的历史区域性。其主要民俗活动分为祭祖、团圆、美食和迎新,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色。
  观前街是苏州古城中心,玄妙观又是“冬至一阳生”的道家起源,所以“冬至大如年”在古城中心尤为明显。冬至前后,有美食文化、道教文化、商贸文化等传统民俗风情,为本地区所特有的民俗节气活动。
  冬至夜,每个家庭的小辈都要到长辈家中,吃冬至宴、送冬至盘。还有,最重要的一项——祭祖、祭灶,除了鱼肉,还必用团子、糍糕,以示团团圆圆。
  最隆重的就是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冬至夜,要“好好吃一夜”。宴席上,人们不但要吃百味馄饨,吃用米做的糍糕,吃用肉、豆沙等做的团子。还要喝冬酿酒,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酿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扑鼻。斟酒入杯,酒香渐渐泛起、然后扩散,最后满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气,让人不饮先醉。不过冬酿酒度很淡的,老少妇孺均能喝上两杯。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古城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阳酒是要冻一夜的,当代商人套用了这一俗语,把冬阳改成了冬酿,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于是也就有了冬酿酒的说法。旧时的苏州的冬阳酒是一种米酒,与桂花一同酿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泽金黄,隐隐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苏州冬酿酒原来叫冬阳酒,因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而得名。农历认为,冬至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因为这一天过后,阳气上升,万物开始慢慢复苏。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
  冬至团又称为“稻窠团”,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为团,以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为馅,祭祀并互相赠送。现在吴地农村仍有吃冬至团子的习俗。
  早期苏州人过冬至的习俗已经难以考证,据现有可查考的历史,最迟到宋朝,苏州就形成了这样的传统:每到冬至夜,家家都要挂喜神像(即祖先画像),祭拜祖先;小辈还要穿上新衣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贺冬”、“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大年一样。
  如今的苏州人,每年冬至依然流行喝冬酿酒吃团圆饭,故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主管单位: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
苏ICP备102195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