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罗织造技艺(多经互绞链式罗织造技艺),苏州市六批吴罗织造技艺扩展项目,苏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多经互绞链式罗为吴地制 罗技艺中的一个技艺分支。吴地的制罗历史十分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苏州唯亭草鞋山考古遗址中就发现过有绞罗的织物,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而有吴罗明确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在宋代,这时期也正是吴地制罗的顶盛时期。按照当时流传下来的不同技艺方法,吴罗派生出来了纱罗、四经绞罗、多经互绞链式罗等不同的技艺和产品。其中纱罗主要为二经绞、三经绞,特点是“疏孔”,它较好地实现了丝织物轻薄透气的特点。而四经绞罗,顾名思义就是四根经互绞,这里的四根经指的是同一纬上表现为单独的四根经,而不是四根经采用不同的结构方式合在一起后实现的纽绞,四经绞罗的特点是较好地实现了罗织物中孔隙的“稳定”。而多经互绞链式罗是在二经、四经的基础上,超越四经循环,以单独的多根经线实现纽绞,特征是由多根经线分成绞经和地经相间排列,一根绞经和相邻的多根地经扭绞,同时一根地经又被相邻的多根绞经扭绞,绞与绞之间呈链式状互绞,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组式,从而达到织物厚实,孔眼“结实”、“稳固”的结构特点。由于这些罗织物制作时在操作的工艺上以及器具的使用上有着各自所需的方式,技艺上也保留着各自传统的对应做法,因而在吴罗的制作技艺上形成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流派。
丝织物中,纬线相缠称为纠,经线相缠称为绞,多经互绞链式罗作为吴罗技艺中的一种,是因其组织结构中有多根经线呈链状互绞,故而得名。在绞罗类织物中也以它的织造难度最大,制作成本最高,直至现代仍然无法用机械替代,只能通过手工操作才能完成。多经互绞链式罗在唐代与宋代一度较为流行,是历代皇室专属的珍贵丝绸织物类品种,因其极耗工本,一般多用于皇室礼服、常服等丝织物以及祭祀、供奉、礼佛等皇室重大活动。历经了宋末、元末战乱,再到明代,随着社会变迁,耗工费时的技艺逐渐退出市场,多经互绞链式罗也因制作复杂、产量低,使用频次减少,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至清代则基本失传,近代苏州地区只有少量的老织工还保有着一些类似的绞罗织造技艺。目前多经互绞链式罗织造技艺由该项目申报人,丝绸织造技艺大师李德喜在进行恢复与传承,传承中所制作的多经互绞链式罗作品主要由:
1、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东汉杯纹罗织物仿制件(2006);
2、清寿康宫月白色绸牡丹纹提花罗一套(14件)仿制件(2009);
3、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紫红罗地蹙金绣佛衣绞罗织物复制件(2016)。
同时,李德喜还组建了苏州织圣丝绸科技中心,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命名为社科院考古所纺织考古科研基地,因而它也成为了目前我国唯一恢复和传承多经互绞链式罗织造技艺的地区和单位。
多经互绞链式罗的具体表现形态为:由多根经线分地经和绞经相间排列,一根绞经可以和一边相邻的多根地经扭绞,同时一根地经又可以被另一边相邻的多根绞经扭绞,绞与绞之间交错打乱,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组式。由于多根经丝互绞并成为一个个带规律的循环,所以又简称为多经绞罗。多经互绞链式罗织物经丝相互勾链,呈曲线状态。织物纹理,直中有曲,曲中见直,曲直相宜;经线排列,均匀有序,有疏有密,疏密有致。所形成的织物质地厚实,孔路清晰可见,结构十分稳定。如以该织物为基础,再通过其它组织相配,织物又可达到显现相应图形与多经互绞的目的,例如织物表面的各种小绫花纹饰等等。这时纬线的循环数也将进一步增大,织物的组织结构更趋复杂,这种在二经绞、四经绞基础上再发展出来的多经互绞链式罗织造技艺代表了罗类织物中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