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扇制作技艺(绢宫扇制作技艺),苏州市二批苏扇制作技艺扩展项目,苏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绢宫扇,古时称“宫扇”、“纨扇”、“团扇”、“合欢扇”。以绫、罗、绢为面,名“纨扇”。扇多为圆形,亦称“团扇”。扇面上有对称图案花纹的绢宫扇,亦称作“合欢扇”。是中国汉族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以竹、木、牙、角、铁丝、丝绸为主要原材料制成,扇形主要有圆形、六角形、葵花、梅花、长方形、腰圆形等形状,扇面以绢为主,绘以山水、花鸟、人物画,或题以名人诗句,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辅以扇坠、流苏、玉器之饰,古色古香,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绢宫扇最早出现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当时,绢宫扇不是用来扇风取凉的,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才开始用来取凉。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苏州的绢宫扇历史悠久,发展到明清时期,绢宫扇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至此,扇子不仅是夏季纳凉的必备之物,更是成为文人雅士的怀袖雅物,成为某个社会阶层的象征。
绢宫扇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矾绢、开绢、敲圈、装圈、糊面、绘画、沿边、整理等8道工序。对于制作绢宫扇扇框、扇面、扇柄的材料选择也十分讲究,一般都是选用较好的竹材或者木材作扇框,绫、罗、锦等作扇面,扇柄多选湘妃竹、紫檀等名贵木材或竹材。
现存的绢宫扇传统手工艺人逐渐减少,能完全掌握绢宫扇制作技艺的手工艺人人数有限,且渐趋老龄化。而年轻人因其制作工艺繁复而不愿意学习。同时,随着老师傅的离去,一些传统的绢宫扇制扇技艺也就此消失,传统绢宫扇制作技艺的传承存在断裂的风险。所以,当下苏扇绢宫扇的制作技艺急需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