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酿酒技艺(菊花酒酿造技艺),苏州市四批苏派酿酒技艺扩展项目,苏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河阳菊花酒早在南朝时就有记载与传说,它是河阳山地区民间传统饮料,到了宋代与明清时有长足的发展,成为农村里民俗节日与待客的主要饮料。它主要分布在河阳山周围的恬庄、港口、西徐市、码头、西张、栏杆桥及其周边的塘桥、鹿苑、妙桥、大义、福山、谢桥、王庄等地。宋代,河阳山地区酿酒作坊众多,而且有户部主管的司库酒坊专卖处及粮食基地,司库在山东塘边上(称司库洪),酒坊分布在恬庄的坊池、港口的酒店弄等处。南宋建炎三年 ( 1129 )前后,抗金名将韩世忠率部守卫江南,驻军庆安、西张、河阳山等处。河阳百姓常用家酿的菊花酒慰劳抗敌官兵,盛酒之陶壶人称“韩瓶”(在近代考古挖掘时发现甚多)。兵士尝云:喝了河阳菊花酒,既能解渴,又能开胃、提神、添勇。到了清代晚期取消户部,成为民间家家户户的酿制品。
河阳菊花酒的酿造原料是用河阳山周围生产的糯米及名为“老来青”的粳米相配比。在户部专管时生产的稻各有专门定点的,如栏杆桥一带围垦青湖的好田生产的,还有塘湾、金谷、白渡、陈菜好、夏市、吴甸、吴下等村落生产的。菊花是用河阳山一带沿河高岸边自然生长的野菊花,花黄色,有浓香,花朵小而密。在深秋时开遍山坡、高冈、田岸、河边,在河阳山一带到处都有,漫山遍野,一片金黄色,空气里弥漫一股浓郁的清香。当花全部开了,霜降以后进行收割,扎成一个个小束,晒干备用。
用秋后新收割的糯稻谷,牵碧成糯米。然后按 80 %为糯米、 20 %为老来青粳米配比,淘洗净,在河水中浸一夜。第二天阴干。使用的河水要选用上等的池水,即从铁屑黄泥中泄出的水为上,清如鸟眼。喝上去有一丝甜味与清凉,没有一点污泥气味。第二天把阴干好的混合米放蒸桶里,端到灶上蒸煮,锅里放菊花、水,锅上面放蒸笼,柴火用树柴,火头要旺。把蒸熟后的集饭倒在匾子里,用冷水淋拌,使米粒松开,然后放酒药,比例是 10 斤米 l 斤酒药。拌和,装入酒缸。酒缸先用开水烫一下,外面用稻柴包一圈使它保暖,发酵 10 天到半个月,保持温度在 20 ℃ 左右。到了一定的时间,先察看一下,若是发酵不足,再过几天。发酵完成,再用上等河水勾兑, 1 斤糯米兑 10 斤水。复盖几天进行第二次发酵,降低温度。两三天后即开始榨酒,先用蔑丝做的长酒笼插入缸中,把酒舀出来,装入酒瓷里,密封,过十天半月即可开缸饮用。其酒清香扑鼻,碧绿如琼浆。
剩下的酒糟,再放入蔑丝做成的榨酒豁榨干,全部酿造工艺完成。菊花酒一般贮藏在 20 ℃ 以下不会变质。若需长期保存则需窖藏:旧时在院堂里挖一个地窖,放入,再在寒冬腊月凿取冰块,装入缸中,一起放在地窖里,使温度保持在 10 ℃ 左右。第二年陈酒取出,新酒再入窖,周而复始。开酒肆人家多用窖藏。菊花酒是传承于河阳地区的庆祝丰收的地方特色酒,它用本地的优质糯米蒸成粢饭,加上发酵而成,又用河阳山产的小黄菊花,根据明代缪仲醇对菊花药理进一步阐述,又采用它的全植株而酿造成正宗的菊花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