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弹棉絮技艺,苏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后塍地区传统弹棉絮,早在明、清时期就有零星散户,以元代黄道婆发明的木制脚踏式剥籽和弓背式弹絮在家庭作坊为农户加工,农闲时走乡串户上门弹制。到清末民初,后塍北部大面积沙田开垦植棉,农户聚增,弹棉絮这一民生行业跟随纺纱织布专职手艺人也随之增多,可这弹棉絮是纺纱织布的第二道工序,是个重要的工序(第一道是棉花剥籽),棉絮弹得好与不好,是直接影响着下一道工序纺纱织布的质量与数量。即絮花要求细、熟、均匀、干净。明、清时期后塍雷沟地区的“雷沟大布”质量好的名声是因弹棉花弹的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所以弹棉絮不但是制作 被褥需要,更有纺纱织布的需要,这就对弹棉絮这手工技艺更为重要。
由于现代工业有机械化代替了传统手工弹棉絮,造成该行当逐年减少,加上手工弹棉絮是一种繁重辛苦,又脏又累,且效率低微,年轻人又不愿学习,使得这种行当消减,随时间的推移,一批老师傅相继去世,面临无人做的态势。然而,由于弹棉絮团被头在日常生活中是家家必备,人人必需的生活用品,在当今,人们更想急于这个手工弹制的纯棉被子,特别是作为陪嫁必须的“和合被”。这种习俗越来越浓,都喜欢使用这种棉被。也使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弹棉絮原始是用二根细竹敲打,左手敲一下提起,竹杆上带起棉皮,然后右手立即敲打带起的棉皮,以次反复。以后发展再用硬篾敲打,因硬篾有弹性。再后来用毛竹制作成一柄二根细扦,进行敲打,发展到用一尺来长的小竹弓敲弹,到元末明初时期,黄道婆发明了4尺多长的木制弹弓敲弹,作业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