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时期,吴地已经开始种草织席。清朝乾隆皇帝巡游江南,途经浒墅关,见到“关席”后抚掌叫绝,清末慈禧太后也曾多次派“采办”到浒墅关选席。结合后期钞关设立和便利的水陆交通优势,浒墅关更是成为全国草席著名产区,年产量达百万筒之巨,可谓“席”可通“天”。
织席在浒墅关又俗称“打席”,“打”字道出了劳作的艰辛和极高的编织要求,打一条席往往需要两人配合,花费七八个小时乃至更多工夫。浒墅关草席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是严格编织用料、精湛制作技艺。从制席选料、劈麻,到调筋、添草,再至最终压扣、抬扣、落扣,这些关席编织的每一环节都有严格的工序和标准。昔日草席交易供不应求,现今浒墅关草席技艺草席技艺更是融合新生代技艺和审美,打造出一系列融入草席元素的包、鞋、坐垫等文创产品,如兜兜蔺草单肩包等。“一草手艺,一席传承”的精神在浒关大地上不断发扬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