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猿通背拳,由唐末宋初著名道士陈抟老祖始创于武当山。光绪初年黄丕林由海门迁至太仓浏河,将世代传习的白猿通背拳带入,由其孙子黄文琪传女婿仇必松,融入了其在北京工作期间师从白猿通背拳嫡系第20代主要传人杨起顺先生所学的白猿通背拳系后,以太仓浏河为中心传授推广,形成了蓬勃发展之势。
白猿通背拳以拳术、内功、器械等表现形式构成,拳术主要有十二连拳、六趟拆拳、八手总拳、二十四势4个套路和不计其数的拆手单操;内功有站桩、走桩和四正十二掌。器械除常规的刀枪剑棍四大件外,还有独门的白猿梭,以“意动气行形随”的训练方式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以“神到手到”的要求提高速度;以“起于根,发于腰,通于背,达于梢”的练法做到发劲大,发整劲。融文化、健身和防身抗暴于一体,包含古典哲学,古代兵法,中医理论和理论力学等学科,2021年12月白猿通背拳被载入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中华武术通史》,详细记载了其传承脉络,是中华传统武术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