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晚,由太仓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太仓市市文广新局主办,太仓市文化馆承办的太仓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展示在市民广场举行,精彩的演出受到了当地市民的追捧,也提高了大家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展示现场惊险刺激的滚灯舞蹈、嘹亮高亢的渔民号子、风趣幽默的河蚌舞、深情悠扬的七夕歌、动听优美的江南丝竹、欢快祥和的龙狮舞蹈……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展示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
开场的民间舞蹈滚灯掀起了整场演出的第一个高潮,只见一个个滚灯被舞蹈者演绎得灵动十足,时而惊险、时而灵巧,兼有杂技和舞蹈的特色,展现了力量和技巧、刚健和柔韧的完美统一,让大家感受到这个民间舞蹈的巨大魅力。“在各界的帮助下,这个原本濒临消亡的技艺现在在双凤逐渐发展了起来。”作为滚灯的传承人,袁光华看到了滚灯发展和传承的希望,因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之后表演的是河蚌舞,只见渔翁持网撒网、渔妇划船、下塘捕蚌,几经周折终将蚌捕获并采得珍珠,演员们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在寻找、发现、捕采、收获过程中的希望、无奈、懊悔、喜悦等情绪。而“河蚌”和“鹤”栩栩如生的装扮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扮演渔夫的演员已是80岁高龄,但整个舞蹈动作流畅自如,让现场观众不禁心生敬佩。
“看,这是《西游记》里的人物呀,真好玩。”舞台上出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西游记》里的主要角色,引得许多小朋友欢呼起来。他们腿上绑着高跷,原来这是利泰高跷的表演节目《西游记》。演员们踩着近1米高的高跷,依然行走自如,还不时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现场观众看得目不转睛。
广泛流传于浏河民间的舞蹈摇大橹,以其风趣幽默、表情丰富的特点也引得观众笑声连连。这种舞蹈是上世纪30年代初,浏河民间艺人搞运输到江浙交界处时看到学会后带回家乡的,它的幽默诙谐,为渔民和船工的单调生活增添了乐趣。
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该市建立了太仓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共采集到线索416条,涉及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美术、民间体育、民间信仰、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岁时节令、民间知识、人生礼俗等十三大类,建立了国家、省、大市、县市四级保护体系。
目前,太仓市共有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江南丝竹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滚灯、双凤山歌、七夕节等三个项目被列为江苏省级名录,太仓肉松制作技艺等13个项目被列为苏州市级名录;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2位;太仓江南丝竹馆和双凤龙狮馆创建成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