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项目保护工作培训班”开班
佚名      本站原创      2009-10-13

 

受文化部委托,200910111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苏州市共同承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项目保护工作培训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项目保护工作培训班”。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00余名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从事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研究的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长铃、江苏省文化厅和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有关领导出席了开班仪式。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持着民族性、体现着时代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科学保护的原则下,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热切愿望发挥现实作用,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上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传承状况复杂,对从业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理论和工作方法的培训,不仅是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而且也为培育民族精神、转化经济效益和科学利用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大量工作者深入调查,挖掘出大量独特精湛的民间手工技艺和民间美术,并在传承民族文化,创造社会财富,丰富人们生活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如今,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演变,工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手工技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以前已经完全不同,有的已经消亡,有的正处于濒危状态。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其他的民族民间文化样式一样,全国各地的传统手工艺项目和传统美术项目被纳入国家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不同的门类有着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因此,在保护的实践中如何正确认识手工技艺和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的存续问题,如何积极推动它们的有序传承,如何实施切实有效的保护方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历史的证明和实践的摸索,手工技艺这样一种以人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保护,“生产性保护”是当前最可行最有效的保护方式之一。

苏州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拥有苏绣、缂丝、玉雕、桃花坞年画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特别是今年9月份刚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桑蚕丝织技艺”和“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苏州是它们重要的生产技艺和民俗的保护和传承社区。在此举办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培训班,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且为实际工作提供了保护经验交流的实践平台,意义深远。

本次举行的2期培训班为期7天,邀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进行授课。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郑长铃,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孙建君,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托,南京艺术学院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吕存,分别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宣传展示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当代社会发展中传统技艺及民间美术的保护、传统美术类项目的保护规划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日本传统工艺的保护策略、乱针绣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议题展开了专项讲解。并且,此次培训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课堂授课、讨论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对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理论指导,以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为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主管单位: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
苏ICP备13059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