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苏州“非遗”如此精彩
苏明宝      中国文化报 3月29日      2009-04-15

苏州向有天堂美誉,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苏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苏州市分别拥有国家级和江苏省级“非遗”项目24个和29个,国家级和江苏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人和57人。

  近年来,苏州市的“非遗”工作走出了一条以政策性扶持与生产性保护方式相结合的道路,不仅树立了文化品牌,建立了集生产、销售、展示、研究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保护基地,有的项目还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给“非遗”保护带来了可持续的发展。

 

政策扶持 形成网络  立体式保护体系

 

  2004年,苏州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这为苏州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苏州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继制定了包括《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等规章。自2005年至今,根据《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了相关保护经费。涉及各级“非遗”专项资金共计8887万元,共扶持“非遗”项目20余个,资助、补助传承人40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和专项资金的注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作为昆曲的发祥地,苏州市坚持昆曲“原生地、原真性、原生态”的保护特色,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逐步构筑形成了以“中国昆剧艺术节和虎丘曲会、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昆剧传习所、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一批昆曲演出场所”和“建立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办好苏州昆曲学校、打造昆曲之乡和活跃曲社活动、建立昆曲网站和昆曲演出海外交流中介机构、制定昆曲保护法规”的两个“五位一体”为支点的,内部充分交流与外部延伸开放的体系,形成了政府推动,社会支持,专家学者、艺术家、企业家联手的系统保护工程。

 

  苏州十分重视昆曲的整体性保护,积极推行“走出去”、“扎下去”结合的战略。特别是著名作家白先勇与苏州昆剧院于2004年合作推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近年来已经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名列年度优秀出口文化产品。20093月,苏州昆剧院与日本歌舞伎国宝级大师坂东玉三郎合作演出的中日版《牡丹亭》,使昆曲的保护传承迈上了国际交流的新平台。苏州市还从20075月启动了“幽兰飘香——昆曲走进百万未成年人”普及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昆曲艺术的传播。

苏州评弹艺术是苏州本地特有的曲种,在江浙两省及上海等地颇受欢迎。近年来,苏州市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支持鼓励“镇镇建书场”、 扶持新编新创、大力推进评弹艺术进校园等,使苏州市评弹艺术总体上呈现“出人出书多演出多传承”的良好形势,评弹艺术生存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拉起濒危项目保护线  实现基础较强项目产业化

 

  苏州的传统美术技艺历史悠久,绵延千年,涉及生产实践和生活需要的各个领域,仅在全国工艺美术十一大类中,苏州就拥有十大类共3000多个品种。在苏州市级3批名录的60个项目中,传统美术、技艺类项目约占一半。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传统美术、技艺类项目的保护环境正在逐渐成熟完善。各级名录的申报与确定使苏州市重要传统美术、技艺类项目的保护在实现了分级保护、重点保护的同时,也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些重要且濒危的传统美术、技艺类项目如桃花坞年画、宋锦、灯彩等,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重点普查,相继出版了一批有质量的文化遗产研究性成果,定期举办了各类展示展演活动,使传统工艺美术为更多人所认识和了解。众多学校也纷纷将传统工艺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特色教育、素质教育相结合,使桃花坞木刻年画、刺绣等传统美术、技艺走入课堂。

  对于一些民众基础较强、目前仍然有较大社会需求的“非遗”项目,苏州市通过保护生产、完善产品和刺激需求等环节对其施行生产性方式保护,探索出适合市场规律的经营模式并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事业、产业联动,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拓展遗产保护的多元价值和多元效应。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给项目保护带来了可持续性的长远发展。到2008年年底,苏州市从事传统美术、技艺制作及相应配套的企业(公司、作坊、工作室、个体经营户)达5450家,从业人员20万余人,年总产值超过20亿元。而其中尤以苏绣、玉雕、核雕及明式家具制作等项目发展迅速。

 

挖掘节令文化内涵

 

  彰显苏州文化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是苏州民俗心理、人文精神的载体。近年来,这些庙会、节令活动的内涵被不断地发掘和拓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这一做法不仅传承了地方传统文化而且为当地带来了不小的节庆经济效应,使民俗活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苏州阊门地区以神仙庙为核心的“轧神仙庙会”,有8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对道教神灵吕洞宾的崇拜,现已成为集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身的盛大庙会,形成了集民间工艺、农业生产工具、花鸟鱼虫、风味小吃的庙会经济。改革开放后,“轧神仙庙会”得到了恢复发展。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下,这一庙会活动年年红火。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短短3天的“轧神仙庙会”人流量超过100万人次,参与群众遍及苏州六县市和无锡、上海、杭州、嘉兴、湖州等地,周边商圈的交易额达1.5亿元左右。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轧神仙庙会”已成为苏州的民俗“狂欢节”。

  寒山寺紧靠着水上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在唐代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专程在除夕之夜前来聆听钟声,寒山寺听钟声也逐渐演变为苏州城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并扩延至国内外许多城市。自1979年至今,苏州市已成功举办了30届“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从第1届的120余人到第30届的5500余人,共有约13万人在除夕夜亲临寒山寺,聆听新年钟声。

  苏州端午节、古胥门元宵灯会等也是流传于苏州地区的民俗活动,多少年来久盛不衰,形成了一道富有苏州特色的传统民俗风景线。

主管单位: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
苏ICP备13059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