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苏州“非遗”保护结出累累硕果
苏明宝      本站原创      2009-04-14

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的苏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优越的地理和人文资源,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苏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苏州市分别有国家级和江苏省级“非遗”项目24个和29个;有国家级和江苏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人和57人。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确定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近年来,苏州市坚持生态性保护与项目性保护相结合,政策性扶持与生产性方式保护相结合,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

 

以政策性扶持、生态性方式保护“非遗”

 

2004年,苏州市被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这标志着苏州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价值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认同,也为苏州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苏州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继制定了包括《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办法》、《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命名与奖励实施意见》和《苏州市文化遗产抢救、整理、研究类优秀成果评选办法》等法规规章与文件。200610月,国内唯一一部昆曲保护法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公布施行。同年,关于苏州评弹艺术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苏州评弹艺术传承人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扶持农村、社区书场开展评弹长篇书目公益演出的奖励办法》三个文件相继出台。苏州市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评弹艺术政策扶持体系。2005年至今,根据《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了相关保护经费。涉及各级非遗专项资金共计8887万元,共扶持“非遗”项目二十余个,资、补助传承人四十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和专项资金的有效注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近年来,苏州市从实际出发,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再生性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原真性”保护,就一批重点项目制定了专门的保护措施,推进了一批设施和基地建设,开展了一系列重要活动。通过创建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保护工作得以逐步改善。

作为昆曲的发祥地,苏州市坚持昆曲“原生地、原真性、原生态”的保护特色,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逐步构筑形成了以“中国昆剧艺术节和虎丘曲会、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昆剧传习所、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一批昆曲演出场所”和“建立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办好苏州昆曲学校,打造昆曲之乡和活跃曲社活动,做优昆曲电视专场和建立昆曲网站以及昆曲演出传播、海外交流中介机构,制定昆曲保护法规”的两个五位一体为支点的,内部充分交流与外部衍伸开放的生态型基地型网络化编织体系,形成了政府推动,社会支持,专家学者、艺术家、企业家联手,贴近人民、贴近观众的遗产保护系统工程。

苏州市还十分重视昆曲的生态性保护,积极推行“走出去”、“扎下去”结合的战略,特别是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与苏州昆剧院于2004年合作推出青春版《牡丹亭》和《长生殿》,一经推出,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从台、港、澳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行全国著名高校行以及美国、欧洲等地,共演出150多场,观众人数达30万人次,在海内外掀起了一阵苏州昆曲旋风”,也标志着苏州市的昆曲艺术保护事业从基地走出,形成了以名人名剧效应为推动的走向全国、走向年轻人、走向国际舞台的突破,在海内外打响了苏州昆曲品牌。2007年《牡丹亭》随温家宝总理赴日访问演出,更是引起了哄动,温总理为此作了“姹紫嫣红牡丹开、良辰美景新秀来”的题词。青春版《牡丹亭》近年来已经成为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20072008年连续两年名列年度优秀出口文化产品。20093月,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与日本歌舞伎国宝级大师坂东玉三郎合作演出的中日版《牡丹亭》,使昆曲的保护传承迈上了国际交流的新平台。

苏州市还从20075月起启动了“幽兰飘香——昆曲走进百万未成年人”普及工程。仅2008年就为全市60所中小学校的30000名中小学生公益演出120场。苏州市各类昆曲小型演出也异常活跃。1995年,苏州昆曲年演出仅101场次,到2003年,猛增至1200场次。2004年以来,各类昆曲演出总场次已连续五年保持在2000次左右,有力地推动了苏州昆曲艺术乃至中国昆曲艺术的传播。

近年来,苏州市评弹艺术总体上呈现了“出人出书多演出多传承”的良好形势,评弹艺术生存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据统计,苏州市评弹团年均演出保持7000场次左右,已连续8年名列全国208个曲艺类团体之首。近年来,苏州市支持、鼓励“镇镇建书场”,至2008年底,全市评弹书场已从2004年的14家增加到55家,成为古城内外服务中老年听众、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文化窗口。苏州市还鼓励、扶持新编新创中长篇评弹书目近30部,短篇书目及开篇100余个。同时,还大力推进评弹艺术进校园等普及推广工作,由苏州市评弹团、苏州大学合作举办的“评弹鉴赏选修课”迄今已成功举办6期,苏州市评弹团全年深入中小学校开展“吴文化与苏州评弹”专题讲座和示范演出40余场次。

 

以项目性传承、生产性方式保护“非遗”

 

苏州的传统美术、技艺历史悠久,绵延千年,涉及生产实践和生活需要的各个领域,凝聚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仅在全国工艺美术11大类中,苏州就拥有10大类共3000多个品种。在苏州市级3批名录的60个项目中,传统美术、技艺项目约占一半。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传统美术、技艺类项目的保护环境正在逐渐成熟完善。各级名录的申报与确定使苏州市重要传统美术、技艺类项目的保护在实现了分级保护、重点保护的同时,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些重要且濒危的传统美术、技艺类项目如桃花坞年画、宋锦、灯彩等,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重点普查,相继出版了《桃花坞木刻年画》、《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苏州古版画》和《苏州明清家具》等一批有质量的文化遗产研究性成果。定期举办各类展示展演活动,使传统工艺美术为更多人所认识和了解。众多学校也纷纷将传统工艺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特色教育、素质教育相结合,使桃花坞木刻年画、刺绣等传统美术、技艺走入课堂。在各级政府与有关部门的扶持与关怀下,这些项目正逐步探索着新的传承与保护之路。

对于一些民众基础较强、目前仍然有较大社会需求的“非遗”项目,苏州市通过保护生产、完善产品和刺激需求等环节对其施行生产性方式保护,探索出适合市场规律的经营模式并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事业、产业联动,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拓展遗产保护的多元价值和多元效应。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给项目保护带来了可持续性的长远发展。到2008年底,苏州市从事传统美术、技艺制作及相应配套的企业(公司、作坊、工作室、个体经营户)达5450家,从业人员20万余人,年总产值超过20亿元。而其中尤以苏绣、玉雕、核雕及明式家具制作等项目发展迅速。

苏绣作为苏州市的一张“文化名片”,2006年以“一所(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一馆(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一街(镇湖街道)”为载体的苏绣文化产业群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特别是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以其雄厚的技术力量,在苏绣技艺的保护、传承和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刺绣艺术之乡”镇湖街道现有绣娘8000多人,加上苏绣行业相关从业人员11000多人,占街道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一条长1700多米的刺绣街,汇集了300多家经营作坊和工作室,是集设计、制作、销售为一体的特色街。一批绣娘走出苏州,在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150多个刺绣销售点,刺绣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2006年,在政府的精心规划下,镇湖在绣品一条街建立的基础上,又建成了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中国刺绣艺术馆,并以此为中心,建立刺绣艺术展示中心。生产性方式保护使其不断发挥着积聚与延伸的双重作用,功能得到不断地扩展,逐渐成为了集生产、销售、展示、研究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保护基地。目前,全市刺绣从业人员达8万余人,年销售总量为8亿元之多。

苏州玉雕历史悠久,明清时期艺人妙手辈出,名闻全国。苏州玉石雕刻技艺具有“空、飘、细”的特点,现代苏州的玉石雕刻技艺在继承“苏帮”玉器技艺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玉的温润、工的精巧、题材内容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本世纪以来,苏州玉雕发展迅速,主要分布光福镇和城区一些街巷,形成了玉雕制作、加工和销售的聚集区,这些琢玉坊多为前店后坊式,不少人从浙江、湖南等地慕名而来,学习并从事玉雕制作行业。现全市共有玉雕生产者和个体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产值高达6亿多元。

核雕制作技艺作为苏州所特有的传统技艺,自明代以来,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光福舟山村是近代核雕的发源地,也是核雕艺术之村,几乎家家有人从事核雕,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正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欣赏,核雕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现代人的喜爱。目前光福舟山村共有核雕从业人员1千多人,年产值达6千多万元,相关产业收入占据居民收入的八分之一。

有着独特地方风格的明式家具一直深受国内外客户的欢迎,华人华侨更是对其钟爱有加。现在,由苏州红木雕刻厂以点带面,全市共有8万多人从事相关产业,总产值达6亿多元。

 

发挥节令文化功能,全民参与保护“非遗”

 

彰显苏州文化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形象具体的概括与总结,也是苏州人民俗心理、人文精神的载体。近年来,这些庙会、节令活动的内涵被不断地发掘和拓展,其多样丰富的形式内容深受群众欢迎。在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节庆经济效应,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具有鲜明苏州地方特色、以神仙庙为核心的苏州阊门地区的“轧神仙庙会”,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对道教神灵吕洞宾的崇拜,并已成为集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身的盛大庙会,形成了集民间工艺、农业生产工具、花鸟鱼虫、风味小吃的庙会经济。改革开放后,“轧神仙庙会”得到了恢复发展。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下,这一庙会活动年年红火。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轧神仙庙会”短短三天中人流量超过100万人次,参与群众遍及六县市和无锡、上海、杭嘉湖等地,周边商圈的交易额都达1.5亿元左右。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轧神仙庙会”都已成为苏州的民俗“狂欢节”。

寒山寺紧靠着水上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在唐代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和佛教仪轨世俗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民众专程在除夕之夜前来聆听钟声,寒山寺听钟声也逐渐演变为苏州城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并扩延至国内外许多城市。19791231除夕夜至今,苏州市因袭这一习俗,已成功举办了30届“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从第一届的120余人到第三十届的5500余人,共有约13万人在除夕夜亲临寒山寺,聆听新年钟声

苏州端午节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名将伍子胥,并形成了与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日常生产活动、经济特征、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端午民俗活动。近年来,以纪念伍子胥为主题的端午节活动逐渐演化成了苏州一年一度盛大的民俗节日,沧浪区在胥江地区已成功举办了5吴地端午民俗文化节”,吸引了大批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前往,共计20万人,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应。

古胥门元宵灯会同样也是流传于苏州地区的一大民俗文化活动,是吴地民众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而与天同庆的一种方式,至今仍保存在苏州市沧浪区胥江地区的古胥门百花洲一带。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节令活动,“古胥门元宵灯会”已连续七年在沧浪区古胥门地区成功举办,除了观灯赏灯外,还有猜灯谜、放烟花、舞龙灯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共吸引海内外游客100万人,形成了一道富有苏州特色的传统民俗风景线。

主管单位: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
苏ICP备102195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