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日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传统技艺类项目生产性方式保护为对象,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与会者强调了“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关键和目的,进而明确要重新确立人们的传统技艺价值观,使之切合时代需要。
专家认为,当前传统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关键在于价值观的重建。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和历史的演进,一部分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重新确立传统技艺的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认为,其目的是要使传统技艺所体现的人性受到关注和彰显,激发传承人传承民族传统技艺的持久积极性,以及整个社会对优秀文化遗产的尊崇和珍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说:“尽管现代工业生产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现代文明,但是传统手工业也不能弃之如敝屣,我们应当在时代背景下把传统技艺振作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存续活态传承,传统技艺的生命力来源于切合时代需要。进行传统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如何既保持传统技艺的流变性却又不至于流失其核心技术和人文蕴涵,如何与时俱进并切合当代社会需要?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说:“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类型,保护其活态传承的方式也应不一样。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生产、表演。属于认知类的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农历二十四节气就不可能人为地生产出来;属于礼仪类的祭典,也只能在特定时间、场合,以特定的规则进行,绝不能随意搬上舞台进行表演。”清华大学教授冯立昇说:“手工艺不能与现实生活脱离,世界上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手工艺,宋元的瓷器就与唐代的瓷器不同。面对市场竞争,进行生产性方式有效的保护,需要在现实实践中进一步探讨。”也有专家指出,在生产性保护中要防止盲目创新,不可把传统技艺发展引向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