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新中国以来工艺美术行业最大规模普查 状况堪忧
佚名      南京日报 (转自中国遗产网)      2009-02-19

   

 

手工景泰蓝工艺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艺美术行业最大规模普查显示——

    764个传统品种一半无人传承

手工景泰蓝、烧瓷、银蓝、蒙镶技艺传承面临困境;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陷入濒危状态;已有130余年历史的天津风筝魏后继乏人……日前,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发现:我国764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52.49%的品种因后继乏人等原因而陷入濒危状态,有的甚至已经停产。

据普查,我国现共有工艺美术大师1787人,其中中国工艺大师”365人,平均年龄在57岁以上,仍在从事创作的有267,还在授徒的219人。传统工艺美术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因多为手工工艺、制作复杂而出现后继乏人的问题。

目前传统工艺美术传承方式主要有社会、师徒、家族三种。社会传承主要依靠相关院校,但如今工艺美术专业的毕业生真正愿意从事传统工艺美术研究和技艺传承的人甚少;以师带徒的做法,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形成制度,许多技艺没有学徒;家族传承方式也面临危机,年轻人被新兴行业吸引而不愿师承祖上。

比如酥油雕塑(也叫酥油花,又称“油塑艺术”),是青藏高原藏传佛教僧侣以酥油制成的雕塑作品。青海塔尔寺有上下两个酥油花院,专门培养油塑艺僧,以古法制作酥油花。近年却因制作繁难,创作条件艰苦,很难吸引年轻人,导致艺僧减少。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成都漆艺和四川凉山州“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如今也找不到一个学徒,陷入濒危状态。还有不少花画工艺品、抽纱刺绣、织锦、风筝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也因种种原因,濒危停产。

 银蓝工艺品

 

运用蒙镶手法制作的鼻烟壶

 烧瓷工艺品

 彝族漆器髹饰工艺品

 风筝魏工艺品

  南京拟出台措施扶持工艺美术

    在这次工艺美术行业普查中,南京状况如何?

 

    据了解,目前南京工艺美术传承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传承情况较好,并且继续在创新发展的,云锦、金箔、秦淮灯彩、剪纸都在其中。第二类则处在濒危状态,传承人虽然还有,但数量非常少,年龄也偏大。“仿古牙雕、仿古木雕、绒花、竹刻等,情况都不容乐观。”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陆晔告诉记者,南京绒花从唐朝武则天时代开始盛行,清代更是成了“宫花”,但目前南京唯一能制作绒花的民间艺人仅剩下赵树宪一人。而明清时期,金陵竹刻与嘉定竹刻并称两大竹刻,现如今金陵竹刻也仅有赵荣一位传人。第三类则是已经没有传承人,也不再继续生产制作的,比如抽纱花边。

    陆晔介绍,从这次普查的整体情况来看,南京的工艺美术行业在全国各城市中发展算是较好的。“多年来相关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传承和发展工艺美术,新的扶持措施正在制定中。绒花已经列为省级‘非遗’,竹刻和仿古木雕也正在申报省级‘非遗’。”

 本报记者邢虹

主管单位: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
苏ICP备102195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