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苏绣图案》背后的故事
非遗办      非遗办      2017-09-28

     

     已故刺绣绘绣行业一代宗师、苏州老艺人柳炳元先生创作的《苏绣图案》一书,最近再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以全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至此,该书三十多年来一版再版,印刷已突破三十次,共出版发行达三十万册,创造了工艺美术出版史上的奇迹。这部堪称“绣稿宝典”的奇书背后,是一个老艺人一辈子的酸甜苦辣,一辈子的执着守望。


  米袋子也引用他的绘稿


  柳炳元1908年出生,1998年辞世。尽管去世至今已近20年,实用刺绣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的书并未被遗忘。


  最近,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学会秘书长冷坚接到一个电话,来电者是宁波某个私企的年轻老板。这位私企老板在《苏绣图案》上看到心仪的图案,想要在自己开发的服饰上应用。考虑到图案的版权问题,所以想联系柳炳元先生的家人。《苏绣图案》最早于1983年出版,但是直到今天依然有众多拥趸。据悉,该书现在已经出版三十万册,堪称业内奇迹。


  老艺人柳炳元长期从事苏绣图案设计,《苏绣图案》由其编绘,内容包括龙凤麒麟、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等各类纹饰。题材看似传统,但大多经过了柳炳元重新组合,十分吻合那个时代的审美需要,不少图案甚至在今天看来也很有现代感。这些图案可以直接应用在靠垫、枕套、被单、服饰等实用绣品上,几乎是实用刺绣行业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此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再印,对该书进行了全新改版,从出版的简易图样书籍演变成一本具有观赏性的工具书,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英文,这样也便于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之所以能被反复出版,显然是因为此书的影响力。由一个细节便可以看到《苏绣图案》的应用有多么广泛,柳炳元先生的儿子柳国荣带来了上海某米业公司一个米袋子,这个装米的袋子表面,居然也引用了书中刺绣图案作为装饰。


  “翻花样的老手”


  柳炳元出生在“户户有绷家家刺绣”的吴县香山蒋墩村,14岁到上海滩学艺,在陈心竹描画作当学徒,一干就是11年。1931年,25岁的柳炳元回苏,在中街路开设一家描花作坊。描画作坊供绣庄客户选择的花样,原先都是沿用传统的老刺绣图案,之后柳炳元根据上海绣品花样尚新的趋向,将传统图案重新变形,打出了一批后来被称为“洋花”的稿子,一扫市面上的陈习俗套。


  在这之后,请柳炳元设计花样的客户越来越多,苏州当时一些大绣庄,如鸿泰、乾泰祥、盛康泰等绣庄都请他打样描花。


  柳炳元最擅长将传统题材的花样重新设计,让古老不变的纹饰转变为现代美术的多元世界,其绣稿总是和谐统一,千变万化,这让他成为苏绣绘绣行业的领军人物,同行称他是“翻花样的老手”。


  上世纪50年代起,柳炳元历任苏州刺绣业第三集体工场(绘画工场)、第一刺绣生产合作社、苏州刺绣厂创作设计室主任。由于工作出色,柳炳元被评为苏州市劳动模范,并参加了江苏省文教群英会,1960年4月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63年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刺绣图案》一书,选登柳炳元设计的被面、靠垫、枕套样稿46幅。


  烧光后从头再来


  “文革”期间,柳炳元遭受了磨难。他耗尽心力创作设计的大量传统图案资料,被“造反派”付之一炬。眼看着数十年心血毁于一旦,柳炳元遭受了重大打击。


  粉碎“四人帮”后,柳炳元已年近古稀,想着从前的绣稿被毁,心头自然十分难受,但他立志从头再来。花了四五年时间,他重新编绘出2000多幅苏绣传统图案,可以说这是他一生工艺创作的心血所聚。这些绘稿很快受到市场欢迎,近千幅图案转化为《苏绣图案》、《苏绣传统图案》等书籍,先后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的《苏绣图案》,更是印刷了三十次之多。


  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柳炳元创作了数以万计的刺绣被面、枕套、靠垫等图案,这在工艺美术界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柳家对于工艺美术的情感,一直延续至今。最近,前文中那位来自宁波的年轻私企老板辗转联系,登门拜访后,柳家后人感觉他刚刚创业也很不容易,不仅爽快地同意其在服饰上使用想要的纹样,而且没有收取任何费用。

主管单位: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
苏ICP备13059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