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全国同类城市中最早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据龚平介绍,根据《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后改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从2005年起市级财政每年拨款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全市的非遗保护工作。从2012年起,苏州又增加了传统戏曲专项保护资金,每年500万元。今年非遗专项资金又增加200万元,总数达到1000万元。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昆曲、评弹、苏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传承困境
仲夏的拙政园游人如织。拙政园的小戏场、展览室,可以视作苏州在传承昆曲、评弹、苏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做努力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苏州的一些做法在国内有一定的典型性,日前记者赴苏州采访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任龚平,知名文化学者、苏州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宋桂友,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沈德龙,了解苏州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经验。
规划先行:为保护提供机制保障
“资源丰厚,工作率先。”龚平在接受采访时,如此概括苏州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做法。文化部在正式启动“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可视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身)的第二年(2004年),苏州就成功入选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名单。
也就是这一年,苏州步入了“非遗保护年”——政府了颁布《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苏州市文广局、财政局发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苏州市综合性试点总体实施方案》,更建立了苏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公室。
近年来,苏州已经逐步完善、建立了整套工作机制。例如,建立了分管市长为主任、相关部门参加的市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公室改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建立并逐步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在非遗保护的咨询、评审、研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苏州还是全国最早建立非遗名录的地级市。例如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内外演出220多场次,形成了轰动一时的“苏州昆曲现象”。
除了政府扶持、艺术家自身努力外,昆曲、苏绣似乎一直受到文化人的偏爱。知名文化学者、苏州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宋桂友表示,相关部门的投入非常大,自己所在的研究院每年都能拿到十余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他说:“在外地人看来苏州人很自恋,但是这种自恋是基于自信产生的”。
财力保障:蓄水才能养鱼
对于非遗项目来说,财为水,有水才能养鱼。苏州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财政保障。
“苏州是全国同类城市中最早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据龚平介绍,根据《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后改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从2005年起市级财政每年拨款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全市的非遗保护工作。从2012年起,苏州又增加了传统戏曲专项保护资金,每年500万元。今年非遗专项资金又增加200万元,总数达到1000万元。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当地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审批机制。据龚平介绍,从2008年起,对资金的使用采用了三个“三分之一”的模式,即:三分之一用于名录项目抢救保护经费;三分之一用于传承人专项经费(分为项目传承资助经费和传承人补助经费);还有三分之一用于非遗保护基础性建设经费(包括非遗普查、各级名录与传承人申报、基地建设、培训普及、宣传传播和保护工作奖励等)。
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收益率”,从2010年度起,苏州明确要求获得专项资金的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项目的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制作能体现当前技艺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并纳入项目责任书。作品完成后交由资金下达部门集中保管,并计划今后苏州市非遗展示馆建成后收藏、展示。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苏州还要求获得专项资金的单位和传承人与资金下达部门签订项目责任书,并建立了跟踪考核机制,邀请相关行业协会一起参与项目申报、审核与考核验收。
直面市场:强化造血的生产性保护
如果向苏州人问及苏绣,很多人都会跟你讲述最近发生的一件大事。7月初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韩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赠送给韩国总统朴槿惠的一幅苏绣精品《木槿花开》,就出自苏州。
“苏绣现在不需要保护,我们市场前景很好,最需要的是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苏州本报记者也采访到了一位刺绣大师——沈德龙,他可谓一语惊人。土生土长的沈德龙,现在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他从最初只有6名员工的“沈氏绣坊”,发展到了目前拥有400名专业绣工、在全国开设30多家品牌专卖店的公司。他本人也多次应邀为各国元首绣制人物肖像。
沈德龙的下海经验,也验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的必要。有些门类需要政府的政策性扶持,特别是对一些濒危项目的抢救与传承,但这只是“输血”。更重要的,是培育“造血”机能。特别是对能够融入当下社会生产生活、有一定市场、存续状态较好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项目,更适合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生产性保护”。
近年来,苏州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发展顺利适应了市场发展规律。据苏州市非遗办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市现有工艺美术企业和个体作坊6128家,相关就业总人数达到15万。2013年,苏州手工艺行业的总产值超过160亿元。主要的项目产业有:苏绣,年产值30亿元;玉雕,超过50亿元;明清红木家具,近50亿元。
镇湖街道已经形成了苏绣产业基地,目前相关从业人员有绣娘8000人、辅助工4000人,占镇湖总人口的67%,2013年年产值达13亿元。一条长三里多汇集376家经营作坊和工作室的刺绣街,成为集刺绣设计、制作和销售为一体的特色街。今年4月,镇湖街道以苏绣项目生产性保护实践成果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让公众随时随地感受非遗魅力,也是传播与传承的必经之路。在这方面,资源整合传播,是苏州常用的手法。6月28日晚,为纪念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十周年、作为拙政园第十九届荷花节创意活动之一,拙政园举办昆曲雅集主题夜游活动,嘉宾们在园内听琴、喝茶、闻香、欣赏昆曲,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完美结合,令观者沉醉,以此崭新的形式宣传世界遗产保护理念。
从2000年前后一些戏曲剧场“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多”的情况到现在,各方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龚平的担忧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他对记者表示,“苏州的城镇化率已经高达70%,遥遥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苏绣、昆曲等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当下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