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制扇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义林逝世,人间再无“江南扇王”
            2020-05-03

制扇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义林于2020年4月30日逝世,享年87岁

对于制扇技艺,徐义林做到老,学到老,坚持创新与传承制扇技艺,从业七十几年保持如一的“本心”。是当之无愧的“江南扇王”。

徐义林老家在扬州,1933年出生的他,经历了最为动荡的年代。“家里是农民,条件不好。”徐义林说。虽然条件不好,但为人却踏实本分,15岁那年,奶奶把徐义林叫到身边,让他投奔在苏州搞纺织的父亲。奶奶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就是这句话,时刻激励着徐义林:老老实实学做手艺,总归会有收获。于是,徐义林来到了苏州。

当年,桃花坞一带云集了苏州的手工艺人,徐义林在一家扇庄的胡汉东老师门下当学徒。“当学徒是要签保证书的,三年,学得让师父满意,包吃包住分文不收,学得不满意,就要赔钱。”因此师兄弟们你追我赶,比速度、比质量,暗暗较劲。

制作一把竹扇,要将上好竹材经过煮、晒、劈、成型、烘烤、打磨后,或雕刻,或髹漆,再经烫钉、装配等一系列工艺才能完成,一把小小的折扇,普通工序就有70多道。最难的还不是按惯例完成的,一些关键活类似水磨、闷钉的技巧,不下数十年的苦功,根本想都别想。

“做这东西不简单,没什么捷径,就是不断做,不断练。”刚开始要将一根根竹子,劈开制成篾片待用,这是一项非常枯燥的活计,每天要对着竹筒,劈出长短粗细厚薄一致的篾片来,光是这项工作,就已经让徐义林手上伤痕累累。

曾经,徐义林还为得到好的竹材,一座座山去找,一棵棵竹去挑。五到六年的竹子好、冬天的竹子好,挑到合适的竹子,就让农民砍下来。按照当地的做法,收竹子都是5、6根一起拖下山的,徐义林不让,怕损了竹子的品相,就一根一根地背下来。

制扇还讲究“三分手艺,七分工具”,制扇人需要一把称心如意的刀具,所以刀具都是在铁匠铺里订制的,但磨刀全都是靠自己。即使数九寒天手冻得直哆嗦,也要下定狠心,将磨刀石泡在冰冷刺骨的水中,一下一下打磨。从15岁当学徒的时候,徐义林就能对自己这么狠心。

过去的手艺人做扇子,比现在辛苦的多,因为无法借助任何机械工具,全靠一双手。能坚持下来的,非常少,对他来说,学艺最艰苦的日子,多亏了当年奶奶的教导:“第一,你要听老师的话;第二,手脚要干净;第三,生活要能自理。”他暗下决心,再苦也要坚持下去,学好出师。

“毕业”离开扇庄,徐义林又到了扇厂,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徐义林的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他和同事交流切磋,开拓视野,取长补短,从未松懈。

他将自己设计的扇子取名为“孔雀牌”,打开折扇的那一刹那,如同孔雀开屏一般华彩艳丽。由于做工讲究,“孔雀牌”获得了省轻工产品奖。后来,徐义林又接到了制作10把2米长的折扇的任务,这无论是选材还是打磨,都要费上比普通扇骨数倍的精力。这10把巨型的折扇,创下了全国制扇之最。

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让徐义林飞速成长。徐义林擅长制作燕尾扇骨,“燕尾要求高,做工要细腻,选料、打磨、上钉各部分都要均匀没有色差,放出来平而直。”

徐义林还设计出了除“燕尾”、“圆头”、“方根”以外的150多种形态各异的扇头,梅花的、花瓶的,总之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他都会仔细琢磨,看看能否将其放入扇头的元素中。

“做扇子就是做到老,学到老,不容易。”即使已经做到如此成功的地步,徐义林仍然不得不承认:“不容易!”

徐义林将毕生的心血汇编绘成“徐氏扇谱”。扇谱上工整地绘制着各式各样的扇形,尺寸和比例清晰地注解在一旁,为制扇传承贡献了无私力量。

徐义林一直坚持悉心传授技艺,退休后通过家传的形式培养了2位制扇继承人。近几年,徐义林仍在收徒,只要老实、不给师父丢脸又想学,徐义林都愿意把这项技艺,传承给更多人。

2018年底,我办启动了制扇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义林的记录工程,该工程对徐义林的生平和从业历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此段视频剪辑于其中综述片的片段。谨以此片纪念徐义林先生。

在手工苏扇领域,徐义林是一位标杆式的人物,扎实的技艺功底,精工细作的创新创作,无私奉献的传承精神,徐义林对制扇技艺的坚持让我们见证了这位耄耋老人倾其一生对苏扇的追求

主管单位: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
苏ICP备13059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