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由安徽省政府主办,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和黄山市政府共同承办的第十二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香茗大剧院盛大开幕。
开幕式启动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致辞
苏州市非遗项目——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苏绣,应邀参加了此节庆活动中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本届非遗传统技艺大展以“为民族传承 为生活创新”为主题,包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览展销、全国砖雕传统技艺大赛、“传承与创新”传统工艺振兴讲座、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探秘之旅、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图片展等6项内容。
此次代表苏州非遗参展的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并作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市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兴男,主持过1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近60余处文物和古建筑修缮,工程质量均为良好以上。其中文庙大成殿修复、双塔西塔抢危工程和昆山秦峰塔维修都被评为省级优秀工程奖。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裴旭参观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tips: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香山帮”是以木匠领衔,集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和彩绘匠等古典建筑中全部工种于一体的建筑综合技艺的总称。
明永乐年间,以蒯祥为代表的“香山帮”匠人应征参加营造北京紫禁城,他们精湛技艺成为工匠中的佼佼者。清末民初,“香山帮”又出了一个建筑大师姚承祖。现存怡园里的藕香榭、灵岩山寺的大雄宝殿和香雪海的梅花亭都是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一部记述“香山帮”传统做法的专著—《营造法原》被国人誉为中国苏派建筑的宝典。
“香山帮”植根于吴文化土壤,是我国著名的古建、园林建筑流派。2500多年来,建造了吴地大量的民居、寺庙和园林等建筑,形成了饮誉中外的“苏派”建筑特色。
同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苏绣,也参加了此次展览。我市的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邹英姿,在继承传统刺绣工艺的基础上、融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形式于作品中,形成自己的较为独特的刺绣艺术特点。2008年所独创的“邹式滴滴针法”,是第一件获得国家刺绣技术专利的刺绣技艺。原比例原技法复绣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流失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巨幅刺绣《凉州瑞相图》,是将流失海外的敦煌莫高窟珍宝用刺绣方式复绣回来的第一位刺绣人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裴旭参观苏绣
tips:苏绣
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地区刺绣技艺总称。主要分布于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等地,其中,苏州地区最为集中。
苏绣历史悠久,据刘向《说苑》记载,西汉时吴地已“有绣衣而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明代,苏绣形成了“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至清代,苏州被称为“绣市”。
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苏绣形成了独特的技艺术语和一套完整的绣法技艺体系。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部分图文来源:黄山日报和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