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下午,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主办,昆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巴城镇人民政府承办的2018第四届“巴城杯”长三角民歌邀请赛在巴城镇文体中心圆满落幕。
江苏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李金芳,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范萍,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龚毅,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戴宝宽及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昆山市市委宣传部、昆山市文广新局、巴城镇人民政府等有关领导出席了活动。来自长三角地区的14支民歌队伍应邀参加了本次比赛。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脉相连,地域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吴越文化、海派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徽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文化部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共谋发展的新平台。
本次活动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旨在进一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展示长三角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促进传承与发展,加强长三角地区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
参加本次邀请赛的团队充分展现了长三角地区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地域特色,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魅力独特的民歌视听盛宴。《阳澄渔歌》、《春风吹来百花开》、《乡音练曲》、《摇船情歌》、《牧牛花鼓》等14首民歌旋律欢快,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乐观的精神风貌,并展现出江浙沪皖区域间不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
经过现场精彩表演和相关专家严谨评议,吴歌独唱《春风吹来百花开》、徽州民歌对唱《牧牛花鼓》、高淳民歌表演唱《高淳秧歌》、芦墟山歌对唱《摇船情歌》、舟山渔工号子《阿拉抲渔人》等五个节目获评“最佳传承奖”;上海港码头号子《本帮篇》、仙居山歌对唱《放歌神仙居》、昆北民歌表演唱《城隍潭边民歌王》、如东民歌男生小组唱《马伕魂》、阳澄渔歌表演唱《山歌汆满阳澄湖》等五个节目获评“最佳表演奖”;新编河阳山歌对唱《莳秧歌》、石台民歌表演唱《秋浦放排号子》、田山歌表演唱《乡音练曲》、昆北民歌对唱《阳澄渔歌》等四个节目获评“最佳创编奖”。本次活动还进行了网络直播,受到广大网友的欢迎,在线观看人数超72000人。
目前,昆山拥有各级非遗项目37项,其中国家级2项,江苏省级8项、苏州市级项目6项;拥有省级非遗传承人2名,苏州市级传承人10名。昆山以昆曲品牌做引领,带动民歌等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同传承保护,并充分利用水乡古镇申遗的有利时机,注重理论研究,力促工作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活“非遗”活态保护,取得了可喜成绩,走岀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