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总共四十二出。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就出自这里。
作为昆曲中的传统剧目,《琵琶记》中有不少有名的好曲子,也经常被昆曲表演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呈现,但是全剧篇幅很大,唱念十分繁重,如果要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把几十出戏全部演下来,几乎不可能做到。
所以,由张弘担当编剧,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担任导演的《琵琶记•蔡伯喈》,便是在《琵琶记》的传承基础上加以改编创新,被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周雪峰、翁育贤、朱璎媛全新演绎的作品。《琵琶记•蔡伯喈》将于2月7号、8号晚在苏州昆剧院上演。
作为资深昆曲表演艺术家的蔡正仁,这回是第一次担当大戏导演,今年77岁的蔡老师,为指导排练无数次往返于上海和苏州之间,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好戏活跃在现代舞台上,给广大观众喜爱和了解”的初心。蔡正仁说:“把好戏用大家能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是我们的责任”。
剧本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正式创作起来还算顺畅。用蔡正仁老师的话来说:“整条线都捋得很顺”。《琵琶记·蔡伯喈》以蔡伯喈进京赴试以后碰到的困难为主线,分《拾像》、《议弦》、《女会》、《听曲》、《余韵》五折戏,预计整场演出不会超过两个半小时。
“以前演出《琵琶记》,常常会在原著里挑几个重点凑在一块儿演,但不是蔡伯喈和赵五娘,就是蔡伯喈和牛小姐,会让观众觉得雷同。我们这次将三人都作为主角,他们之间的交流很有戏。几个演员的戏份都很重,如果每个演员都能把水平发挥出来,这个戏就会很好看。”蔡正仁说。
故事梗概:状元及第、入赘宰相府的蔡伯喈在弥陀寺上香时,拾得原配赵五娘手绘的父母真容。回府后,面对新夫人牛小姐的盘问,他欲吐真情却又迟疑不决。赵五娘寻来相府,和牛小会面并告知真相。最终她二人商定,要试一试蔡伯喈的真心真情……
同在主创团队中的,还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静娴、陆永昌,这两位前辈是作为艺术指导,辅导青年演员的表演。陆永昌说:“青年演员往往会容易出现唱念缺功的问题,在表演上不规范,通过这个漫长的排练阶段,他们的形体、唱念、表演、对人物的理解都越来越成熟了。”
而在“基本功必须过硬”的观点上,三位老师是绝对达成共识的,“演得好、唱得好、念得好,戏才好看!”蔡正仁说。“唱念上要把握好,要注重行当的规范,还要跨出行当走到人物内心,这个戏对演员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经过半年多的磨练,他们进步很快。”张静娴说。
《琵琶记·蔡伯喈》在人物刻画上下了很大功夫,和老戏里比较概念化的内容相比,改编之后的剧本让人物更加细腻。当然,那些古今相通的真善美,还是一如既往地将其发扬光大的。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两个旦角身上的张静娴说:“这两个女性角色同样贤良淑德、善解人意,但是不同行当却有截然不同的呈现。她们都很重要,没有她们的优秀品格,就无法成全蔡伯喈的全忠全孝。这是个‘香炉角’的剧本,小生和旦角的戏旗鼓相当,才好看。”
即使剧本被赋予了新生命,但是牢牢把握昆曲最原汁原味的传承是几位老师不变的初衷,他们每一个人都提到了“四功五法”的缺一不可。陆永昌说:“昆曲很讲究表演规范,这是昆曲的优势,是和其他地方剧种不一样的地方,昆曲的表演是任何剧种类代替不了的。”
蔡正仁认为,昆曲不需要用过于宏大的场面和复杂的歌舞来呈现,“我们应该尊重昆曲的传统,不要让表演超出昆曲的范畴。”
张静娴说:“演员需要在老师的启发下,用传统的四功五法塑造人物。唱的时候音准要好、音色要好听,注意轻重快慢、抑扬顿挫。表演也一样,眼神、喜怒哀乐都要漂亮,要交代清楚,让观众一目了然,入戏要深,出情要真,所有细节都要不断磨炼。”
从炎夏到寒冬,《琵琶记·蔡伯喈》历经大半年的锤炼,下周就将与观众们见面,快去剧场一睹为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