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的悠长小巷里,最般配的便是琵琶三弦弹奏出的苏州小调和吴侬软语唱出的民间故事。而这种叫做评弹的古老艺术,早在四百多年前的苏州就已出现,如今,它依然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
评弹演员、剧目的代代相传,让那些经典从不曾离我们远去;艺术家们在传承中的不断创新,又让大家始终对这门艺术保持着热情与新鲜感。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纪录、总结。因为那些评弹老艺人的光芒,总能成为后辈们前进的方向,于是,《苏州评弹艺术家评传》系列丛书诞生了。
今天上午,《苏州评弹艺术家评传》之三(周玉泉、曹汉昌)首发式暨评弹艺术资料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召开。
2014年8月和2016年3月,《苏州评弹艺术家评传》第一册和《苏州评弹艺术家评传(第二辑)——徐云志与“徐派”〈三笑〉》分别发布。
丛书第一册记载了薛筱卿、朱介生、朱耀祥、李仲康、凌文君、王柏荫、蒋云仙、薛小飞等八位艺术家的生平和艺术经历。
丛书第二辑包含了徐云志与苏州弹词“徐派”表演艺术述评,以及从传承发展、历史成就、整体架构、情节主干、角色塑造、喜剧性元素等方面切入,对“徐派”《三笑》及之前各历史时期的相关弹词本作了较为系统的文学研究。
今天正式首发的第三册,研究了两位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周玉泉(1897—1974)和曹汉昌(1911—2000)的艺术经历和经验,希望评弹演员和评弹爱好者们能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新书首发式由市曲协主席袁小良主持,他告诉我们,编写《苏州评弹艺术家评传》是个系统工程,不仅由苏州市文广新局、苏州市文联、苏州市曲协、苏州评弹表演艺术传承研究会、苏州评弹艺术促进会主办,还专门组建了编委会,由周良担任顾问,金丽生担任主编,华觉平担任执行主编。
执行主编华觉平说:“这本书是根据大量资料整理之后进行出版的,18万字里,有对两位老艺术家艺术人生的回顾。采访素材以回忆录作为蓝本,收录了很多文章,在编写过程中也和原作者有过讨论商议,对老先生的风格做了大概介绍。”
同样是记录,但两人的记录方式却截然不同。周玉泉的内容是系统的、规范化、程式化的;曹汉昌的回忆录则是描述了一段段小故事,用点点滴滴积累而成。两种创作方法,达到的是同样好的效果。
“周玉泉和曹汉昌先生的学习精神、艺术道路,为传承和创新树立了光辉榜样。他们的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创作新作品,而是在艺术实践中寻找自己的风格,这其中是有传承的。传承和创新相辅相成,没有传承,创新就是空的。两位老先生用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扎实传承,什么叫创新。”华觉平说。
在座谈会上发言的,还有苏州市戏曲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曹凤渔、国家一级编剧傅菊蓉、评弹表演艺术家、周玉泉弟子龚克敏、评弹表演艺术家、周玉泉弟子李宏声等。
从回忆录、艺人传记中吸收养分,是研究评弹历史的重要工作。众多老艺人的从艺经历,诉说着传承、保护与发展,值得后辈细细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