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她是国宝级缂丝作品《莲塘乳鸭图》的复制者,她来自苏州!
            2018-01-24

在昨晚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中,上海博物院带来了朱克柔的缂丝作品《莲塘乳鸭图》。图中红荷白鹭,翠鸟青石,画面生动温馨,色彩变化丰富。它的组织细密,丝丝缕缕皆匀称、分明,绝对是现存的宋代缂丝传世作品中属上乘之作。

而和《莲塘乳鸭图》一同进入大众视野的,还有一为缂丝匠人,她叫马惠娟,是缂丝技艺非遗传承人,她来自苏州。

1972年,香港知名实业家霍英东的女儿霍丽娜,受邀参观上海博物馆。在馆中,她对朱克柔的缂丝作品《莲塘乳鸭图》一见倾心,并心生一愿,想要拥有《莲塘乳鸭图》的复制品,然而访遍全国,都没能找到能够复缂这个作品的人。直到80年代初期,霍丽娜听说苏州吴县缂丝厂的缂丝技艺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于是她带着《莲塘乳鸭图》的照片慕名而来,在二十多位缂丝匠人均不作声的时刻,有一个人却被人推举了出来。这位“当代朱克柔”就是马惠娟。

节目中展出的《莲塘乳鸭图》复缂品,是马惠娟在2006年花了一年的时间织绣完成的。巨大的织幅需要特制的织机,丰富的层次需要200多种配色,马惠娟告诉我们,光是一块太湖石的渐变,就用到了足足25种颜色。

“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色彩的丰富和细腻程度,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就算一天织八个小时,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素地缂丝,若是图案繁琐、色彩丰富,可能一天仅能织几厘米。即使如此困难,马惠娟也已经在织机前度过了四十多个年头。

除了不断地实践以外,马惠娟为了让自己更熟悉构图和配色,还曾特地到上海东方艺校报名了绘画课程,加强自己的基本功。“学了画画之后,感觉确实不一样了,我对画面结构、阴阳面之类的专业问题,都有所了解,这对缂丝帮助很大。”有了专业的知识,马惠娟将它们灵活运用到作品中,她的作品,也因为学习而变得更有艺术价值。

2003年,50岁的马惠娟从缂丝厂退休,不过她的缂丝事业没有“退休”,“为厂里做”转变成了“为自己做”,马惠娟仍然坚持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曲不离口,艺不离手”,作为手艺人,这是她时常告诫自己的。

马惠娟的用心之作,总是鲜活无比,她说,“技法是死的,运用是活的”。她不会去死板地复制,而是加入自己的审美和概念。

会用脑、擅用心的马惠娟,
始终用自己的坚持,守护着国宝,守护着匠心。

主管单位: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
苏ICP备13059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