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非遗场馆为基地,发挥未成年人体验站功能
今年以来,以“家在苏州•e路成长”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站项目建设为契机,占全市112家体验站近五分之一的非遗主题场馆,秉承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面向未成年人制定体验站建设计划和体验课程设计,累计开展各类体验活动120多次,吸引前来参观体验的未成年人约3万人次。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月均客流量近万人次,面向全市组织开展了6次非遗体验课堂活动,分别涉及剪纸、灯彩、草编、泥塑和桃花坞木刻年画等项目。张家港河阳山歌馆、常熟古琴艺术馆、姑苏区非遗馆、吴中区核雕艺术馆、相城区御窑金砖博物馆等非遗主题场馆也纷纷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组织各类参观讲堂、互动体验等活动,充分发挥了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和体验站作用。
二、以非遗为主题,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
一是利用好传统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如吴地端午、中秋等)以及苏州市少儿艺术节的平台,让未成年人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非遗项目的展演展示之中。二是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苏州6个区就针对辖区学校情况和各年龄段学生特点开展了55项“非遗进校园”活动,共有53所学校1500多名师生参与,涉及了传统戏剧表演及欣赏、传统文艺观摩学习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内容。三是带领未成年人走出家校,体验非遗。苏州市非遗馆联合相关单位组织策划了两天一夜的“非遗体验之旅”亲子活动;姑苏区连续举办“姑苏出发”——非遗体验之旅夏令营活动,深受全市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的欢迎。
三、精心开发校本教材,着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苏州市各市区均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编制了30余本非遗项目的校本教材,如姑苏区先后编制了昆曲、竹刻等教材;吴中区编制了光福核雕、香山古建、船拳、苏绣和水乡妇女服饰等教材,还将东山台阁、东山猛将会和碧螺春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编入东山中心小学课外读物;吴江区编制了芦墟山歌、同里剪纸、同里宣卷、平望灯谜、蚕丝被制作技艺和苏南花烛制作技艺等教材;常熟市编制了评弹、谜语、锡剧、山歌和古琴等教材;太仓市编制了江南丝竹和滚灯等教材;高新区的非遗校本教材涉及苏绣、核雕和竹编等项目,其中的苏绣项目还编撰了双语版,《绣中奇葩》曾获苏州市教育学会2013年优秀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省校本课程成果评选二等奖。苏州市非遗办还于2016年启动了非遗项目绘本编制工作,使非遗以活泼生动、形象易懂的绘本形式走进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