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姑苏区保护传承非遗走出新路
佚名      苏州日报      2014-11-10

         姑苏古城,人文荟萃,遍地珠玑。2500多年的深厚文化积淀,造就了古城内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丰厚的文化遗产。虎丘、拙政园等古典园林;宋锦、缂丝、苏绣、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胥门元宵灯会、“轧神仙”庙会、端午习俗这三个被称为“姑苏三宝”的非遗民俗文化活动……遍布姑苏的非遗项目及民俗文化已然成为古城生生不息的文脉根基。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活动,根植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如何让这些承载着苏州人千百年情感的“历史记忆”在新世纪依然闪烁出耀眼的光芒,为姑苏百姓带来亲切而又快乐的生活新感受?承担着苏州古城历史文化保护重任的姑苏区,近年来突破原来区划的惯性思维,大力整合辖区资源优势,以活态保护的方式,加大对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的弘扬、传承和发展。

54个非遗项目与古城繁衍生息紧紧交融

在百姓生活里复苏“历史记忆”

进门,两幅剪刻纸门神透着喜庆;饭厅,八仙桌上的红木九格提篮里装着采芝斋的糖果糕点; 书房,核雕、玉雕、苏扇在书桌上精致摆放;墙上,“姑苏三宝”的展示图文并茂……走进姑苏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六楼的非遗生活馆,浓郁的“苏式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前来参观的市民赵女士意外又惊喜,得知这里展示的近90个非遗项目都在姑苏区区域内,她忍不住拿出手机一阵猛拍,“真没想到,苏州古城里有这么多的文化财富,而且都来自于我们的平常生活中,感觉十分熟悉和亲切。”赵女士说。

“姑苏辖区内的非遗项目都来源于生活,与苏州古城的繁衍生息紧紧交融,因此以生活化展示的方式,来向市民普及和传播姑苏非遗项目,对保护和传承这些项目有着积极的意义。”姑苏区文化馆工作人员薛艳介绍说,近年来,姑苏区积极探索非遗文化活态保护,完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系。目前,姑苏区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54项,其中省级项目有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9名,其中市级以上的有20名。在此基础上,对接上级名录,形成了由联合国、国家、省、市和区构成的“五级名录保护体系”。截至现在,姑苏区共有1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3项,市级23项。

在进一步完善区本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名录的同时,姑苏区积极支持区级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市、省和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扶持资金等工作。今年上半年就有王健等2人入选第四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顾凤珍等4人入选第四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而最令人振奋的消息,则是有着800多年历史的“轧神仙”庙会,从今年8月5日起通过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及公示。“这一独具苏州地方特色的民俗节日盛典被纳入国家级非遗保护体系之中,将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推动苏州城市文化和民俗文化生态记忆的有效保护。”薛艳说。

“姑苏三宝”打造“全民狂欢节”

传统民俗节庆提升姑苏文化软实力

“苏州古城有着令人回味的‘韵’,这个‘韵’就是文化。

姑苏区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姑苏特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之路。”姑苏区委书记、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翟晓声表示。

今年端午节,盘门景区格外热闹。3D实景演出、花色粽子展示、划龙舟比赛等活动热度节节提升。丰富的民俗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苏州市民,还引来央视面向全球华人的专题直播。“端午节活动真是多,不仅玩得很开心,而且一不小心,我还在央视节目中当了回群众演员亮相了呢。”至今,姑香社区居民肖萍对自己在端午节上的愉快经历依然记忆犹新。

传统民俗,一直是古城苏州最温馨的文化记忆。正月初五迎财神、元宵节看花灯、农历四月十四“轧神仙”、端午赛龙舟……无论是在每一条街巷中,还是在苏州人的血脉中,这样的文化记忆已经渗透到了极致,每一个节日都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苏州人的狂欢节。“由元宵灯会、‘轧神仙’庙会、端午习俗组成的‘姑苏三宝’,是苏州传统节日和民俗深厚文化内涵的活态传承的综合体。如何将现代文化生活内容与其融合,转生出新的意义,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姑苏区文化馆副馆长张勇介绍说,近年来,姑苏区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将“姑苏三宝”等一个个民俗节庆打造成文商旅融合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品牌,为传统节庆文化记忆的复原、传承提供了现实的载体,使“姑苏三宝”更接地气,民俗文化焕发活力。

今年,“姑苏三宝”面貌全新。“中国梦·姑苏情”苏州市姑苏区第二届民俗文化旅游节暨第十三届古胥门元宵灯会,是2014年姑苏区举办的第一场大型文化活动,姑苏元宵灯会群文专场、元宵书会等系列活动让众多百姓乐在其中。“轧神仙”活动以“盛世轧神仙,繁华新石路”为主题,围绕“吴地仙·民俗韵”、“名城梦·非遗情”、“姑苏行·旅游风”,区域联动开展9大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示姑苏风土人情及古城新韵。在盘门景区举行的“龙腾端阳,乐在姑苏”第十届吴地端午民俗文化节,推出了伍氏宗亲祭祀、老少一起赛舞龙等十多项主题活动,展示了吴地特色端午习俗。以文化为底蕴,商贸为手段,旅游为平台,“姑苏三宝”在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区域文化软实力。

让民俗文化走出深巷

全面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新品牌

清晨,伴随着竹梆敲击的声音,一位老人挑着骆驼担子开始了穿街走巷叫卖糖粥的一天……这是前不久在2014苏州市群众文化优秀作品大会演姑苏区专场中上演的男子独舞《老人与糖粥》。扮演老人的舞者孙志斌是个90后的苏州小伙,为了能充分展示卖糖粥老人的“酸辣苦甜”,小孙多次在辖区内体验生活,感受骆驼担、苏州叫卖这两个姑苏区本级非遗项目的文化魅力。他说,“希望通过艺术再创作的形式,将姑苏非遗项目传播给更多年轻人。”

在保护、传承的同时,如何让非遗项目“走出深巷、走向社会”?如何让民俗文化走上“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新路?近年来,姑苏区在对非遗项目的活态保护中融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抓保护、续文脉、再创作、求发展,全面打造“魅力姑苏”非遗民俗文化品牌——“姑苏三宝”将启动申报江苏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商圈商家、行业协会、民间文艺团队加盟“姑苏三宝”活动,为传统民俗注入了新的活力;加大对“姑苏三宝”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商标注册;启动为期三年的非遗特色校园培育工程,评选出首批10个非遗传承教育示范基地,将热爱非遗、传承非遗“从娃娃抓起”;梳理完善姑苏区非遗数据库建设,进一步“摸清家底”,规范辖区非遗项目的管理;在辖区内设立7个非遗展示、传习所,作为非遗保护传承阵地,让古城居民回味老苏州,让外地游客了解新苏州。此外,姑苏群文创作也以非遗项目为切入点,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非遗节目:昆舞《春雨梨花》今年精彩亮相第六届北京端午文化节、连演6场;白洋湾山歌《景致山歌》参加长三角山歌邀请赛喜获一等奖;原创非遗舞蹈《老人与糖粥》首次参加全省文化馆、站专业技能展演就摘得银奖……

目前,以“姑苏韵·非遗情”为主题的“六个一”系列活动正在姑苏区全面展开。举办一次非遗展示展销、策划一场宣传交流、开展一系列非遗传习普及活动、举办一批非遗培训讲座、开辟一条非遗体验游线、组织一场非遗项目舞台展演,丰富多彩的活动全方位地将非遗活态保护传承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据悉,未来,姑苏区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制定保护规划,将非遗项目和民俗活动有机结合,在传承与创新中,提升‘姑苏三宝’等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从品牌保护、还节于民、政企联动、文旅融合多方面入手,让非遗项目、传统民俗文化更加亲民、惠民、乐民。

主管单位: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
苏ICP备13059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