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湖船
区域:苏州市太仓市
类别:传统舞蹈
编号:SZ-06-III-0008
荡湖船,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
“荡湖船”是流传于苏州水乡沿江沿湖一带的民间传统舞蹈,因表演时道具船只始终处于晃荡之中而得名。
该舞蹈在苏州城乡均有流行。太仓浏河、城厢等地尤盛。
浏河港是我国著名古港,元、明时已有“六国码头”之称,因郑和七次下西洋均由此起航而闻名。浏河、城厢,从事船运、捕捞者甚众,荡湖船正是船工、渔民的娱乐形式。
至迟到宋代苏州已有反映摇船劳动的舞蹈。宋范成大诗有“旱船遥似泛,水儡近如生”(《上元纪吴中节物》)等句。清蔡云《吴歈》也有“看残大烛闹元宵,划出旱船忙打招”之句,并自注云“……盖旧俗夹道陆行为竞渡之乐,谓之‘划旱船’”荡湖船在太仓浏河、城厢地区也有着悠久历史。
荡湖船是在陆地上,用竹扎的“船”,模仿划船的动作,边行边唱的舞蹈。由一女(船娘)、一男(艄公)表演。船娘双肩背着红绸带,绸带下端各系于竹制湖船的船帮之上,两手抓住船帮以求船只在不断摇荡中的平衡,且边荡边唱,可唱可念,以念代唱。艄公可站在湖船一侧,边撑竹篙边踏舞步边唱念。亦可以划桨代替竹篙。还可增加一位媒婆王老太,在一旁插科打诨,以增加趣味。
船娘子基本动作是荡船、戏水、上滩等。
艄公的基本动作有划篙、摇“船”等。
荡湖船无固定伴奏音乐,以锣鼓为常,也可用江南丝竹小曲伴奏。
船娘穿绿色上下装,头戴凤冠(亦可简化),胸佩红绸布扎成大红球,腰束促裙(亦可不束),脚穿绣花鞋(亦可不绣花)。艄公穿彩色上下装,头戴毡帽,腰束或红或绿绸带,可着坎肩,足穿圆口布鞋。
主要道具为竹制彩色湖船,用细竹竿扎成,长约3米,分前、中、后舱,两头稍窄。中舱扎有高约1米的舱棚,棚有顶。船体周围扎有绸布,并用绸带、排须、流苏、彩球装饰。另有竹篙一根。
荡湖船在浏河地区的演出有悠久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娱乐节目,可以历史地再现旧时劳动人民欢庆节日的喜悦场景。它与节令、庙会关系密切,特别像元宵、三月三,踏青,或“鬼节”、七月三十放水灯等庙会上演出,因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对民俗学、宗教学等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也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荡湖船虽是短小精悍的小节目,却蕴涵着丰富的艺术要素,演出中演员不停顿的舞蹈与唱念,讲究动作技艺和表演配合,有很强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