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小调
区域:苏州市
类别:传统音乐
编号:SZ-06-Ⅱ-0005
苏州小调,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苏州小调是专指在苏州及其周近地区流传的曲调或民谣。
苏州小调源远流长,早在先秦及两汉时期,就产生了很多吴地民间歌曲。《晋书·乐志》中有“吴歌杂曲,并出江南”的记载,“杂曲”即指吴地的民间小调。宋代《乐府诗集》收集的《子夜歌》等吴歌达342首。元则有“村坊小曲”、“市井小曲”、“俚巷歌谣”的记载;到明代,民间时调的发展到达高峰。明人陈宏绪的《寒夜录》更有“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苏州小调》、《桂枝儿》、《打枣杆》、《银绞丝》之类为我朝一绝耳”的论说。冯梦龙的《童痴二弄·山歌》收有359首,其风格、神韵均与南朝乐府《吴声歌曲》一脉相承。现代流传于吴地的苏州小调正是对明清俗曲、时调的传承,其中《四季调》、《五更调》、《十二花月名》、《九连环》、《五瓣梅》等曲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同时也被滑稽戏、评弹、苏剧、沪剧等地方戏吸收。
苏州小调大体可分为一般小调和歌舞小调两类,其中一般小调多为独唱,个别曲目有另一人插白,其演唱形式有的无器乐伴奏,有的自弹自唱,有的一唱一奏;歌舞小调又称“社火”,是一种节日期间的民间集体歌舞,其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并与舞蹈相结合。
两类小调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如表现婚姻爱情的《等郎五更》、《二姑娘相思调》、《二八佳人动喜训》;表现生产劳作的《摇船调》、《莳秧小调》、《采茶小调》;表现日常生活的《十只麻雀》、《十二样花名》、《十只蟹》;反映地方景致的《苏州风光(大九连环)》、《吴江调》、《无锡调》、《凤阳歌》;表现戏曲文学的《张生跳粉墙》、《烟花女子告阴状》、《春调》;表现神话传说的《银河落勒太湖里》、《善财龙女两边分》;表现职业特色的《媒婆调》、《卖货郎》、《叫化调》;表现时令特色的《六花六节》;以古典诗词为内容的《九里山前作战场》等。
小调的曲体结构形式多样,都比较规整,有固定的曲调名;节拍相对稳定,通常具有明显的重轻拍子交替律动;主要流行于城镇而渐及乡村,多为歌女琴师娱他之作;歌唱性比较强,常有乐器伴奏。
苏州小调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市井、乡村人民的生活情景,是吴语地区至今仍然存活在民间口头的活史料,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
它是艺术创作可资借鉴的丰富源泉,优美动听,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且与滑稽戏、评弹、滩簧等地方戏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它也是研究苏州民间音乐,以及地方戏曲艺术发展史的重要材料,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