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丝绸习俗
区域:苏州市吴江市
类别:民俗
编号:SZ-04-Ⅹ-0034
桑蚕丝绸习俗,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
桑蚕丝绸习俗在太湖流域、江浙一带蚕桑产地和丝绸贸易区皆有,但以吴江县(市)东南境震泽、盛泽等地最为典型和突出。
吴江北濒太湖,气候温暖湿润,适桑宜蚕。栽桑养蚕历史至少已经有四多年。明清之际震泽丝市、盛泽绸市相继兴起,辑里丝及盛纺成为名品而著称于世。
蚕桑习俗便是古代蚕户乡民消灾怯难、获求丰收的表现,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乡民亲切地呼蚕为“蚕宝宝”;养蚕妇女不论婚否,概称看蚕娘娘。蚕农对蚕有“母子”之情。
养蚕伊始,妇女都用红色彩纸折成花朵插在发髻或辫梢,称为“戴蚕花”。蚕花是蚕区乡民心中的吉祥物。
盛泽镇的先蚕祠、震泽镇的蚕王殿都供奉蚕神。一般乡镇寺庙也塑有蚕神像。乡民称蚕神为“蚕王菩萨”、“蚕花菩萨”或“蚕花娘娘”,各地不一,或自供神像,或买蚕神“神马”贴于蚕室或立于祭桌。
蚕事之前,蚕农备香烛前往蚕神祠庙,祈求保佑。富有蚕户则延僧道拜蚕花忏。孵蚁、蚕眠、出火和上山阶段都要在家祭祀一番,近代渐趋简化,一般只在清明前后蚁蚕孵出之日“祭蚕神”。养蚕如罹蚕病,还须祭拜,以求消弥灾祸。
孵种期间,蚕娘少言寡语,家人也不来打扰,气氛庄肃,犹如十月临盆。
蚁蚕孵出后,蚕室内挂帏,置火盆。在此期间,停止一切交谊活动,家家闭户,不相往来,客观上防止了蚕病的传播。
蚕过三眠,俗称“出火”,家家用糯米粉做茧形的茧圆,寓意收成到手。
上蔟初期,邻里亲戚恢复串门,评看结茧情况,互相祝贺并略事馈赠,称为“望山头”。
采茧以后,蚕家门户洞开,称为“蚕开门”。此时,新丝即将缫制上市,蚕家置办酒宴庆祝。
蚕事结束,蚕妇稍闲,纷纷做茧花。茧花被用作妇女鞋面装饰,或闺房装饰。
岁末,吴江蚕桑产区震泽、铜罗及黎里一带有照田蚕的习俗,以祈来年稻米蚕茧丰收。
民间还流传有许多蚕谚,用简短的句子来表达栽桑养蚕经验。
蚕期,蚕户常以吉利的语言来表达愿望讨口彩。在堂屋、蚕室悬挂长条红纸,书写“蚕花念四分”等。
蚕区寺庙每晚由老僧执槌击节敲“蚕花鼓”,鼓声时缓时急,时轻时重,音韵隐似“蚕花念四(八)分”。
邻里乡亲望山头时互赠礼物中,必有鲞鱼及水糕,谐音“丝高”“有想头”。
大眠至上蔟时分,游民乞丐用稻草扎成马鸣王菩萨,敲小锣唱莲花落,挨户乞讨,以好口彩取悦蚕户,换取施舍。
与讨口彩相对的是忌讳。如忌说“死”字,见到死蚕只能悄悄拣出,不能言传。忌说“生姜”,避“僵(蚕)”之讳。忌称“豌豆”,避“完结”之嫌等。
行为上也有诸多忌讳,如忌拍打蚕箔,防财气拍光。忌数蚕,以防“越数越少”。大眠后在蚕室内严禁赤膊,以防蚕看样“不穿衣”(不结茧)等。
古代蚕事失利,归咎于鬼怪作祟。故而想尽办法驱赶邪魔。怯蚕祟多半是自我壮胆的迷信举动。如在门前地上用石灰画出弓箭,或在门框上方高悬照妖镜,或张贴门神等。鼠为蚕之天敌,猫是鼠的克星,剪纸猫放入蚕具内,以期驱鼠。
太湖流域蚕家女自幼就学得养蚕做丝技艺。过去农村对亲,养蚕做丝技艺是重要考察因素。蚕家闺女出阁,娘家必打制新丝车作嫁妆。媳妇到婆家的第一个“蚕汛”,称为“看花蚕”,检验新妇养蚕技艺。遇到第一个缫丝季节,邻里妇女将丝车一字排开,新媳妇挡第一座丝车,接受邻舍评说考验。
蚕俗包括信仰、禁忌、生产和语言等许多民俗层面,渗透到蚕农生产、生活和婚丧喜庆,还涉及丝绸交易等,有着突出的综合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吴江桑蚕丝绸习俗是千百年来吴江蚕农在蚕桑生产中产生的习俗,反映了蚕农的心愿与向往,集中了蚕农的经验与智慧,记录了以吴江为代表的江南蚕桑发展轨迹,是一息尚存的文化活化石,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吴江蚕俗,对研究蚕桑史、民俗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都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吴江蚕俗还保留有许多值得今天的蚕农借鉴的经验,具有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