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遗代表作名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项目 > 市级名录
摇快船
区域:苏州市吴江市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编号:SZ-03-VI-0004
  摇快船,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    
  芦墟摇快船,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竞技活动,据文献记载,明代已有。清乾嘉年间郭频伽更有《分湖欸乃歌》云“窑港西漾锣鼓闹,纷纷注目碧波中”,并自注曰:“谓摇快船也。”主要流行于芦墟镇及与芦墟交界的上海青浦、浙江嘉善等农村。             
  芦墟摇快船与“猛将会”密切相关。吴江芦墟镇草里村的“刘王庙”每年年初都要举行“猛将会”,出会时一项别具水乡特色的重要活动就是摇快船。
  年初五,刘王庙前旗杆升旗发信号,各村快船立即汇集于庙边三白荡。初五入芦墟,初六去莘塔。成千人的出会队伍须用十几只快船接渡,争先恐后抢头船。“猛将老爷”神轿送到窑港后,又要把队伍再次渡到北栅港。队伍上岸后,快船解缆动橹,在分湖内开始比赛,争抢头旗。参加者除本地船只外,还有来自浙江、上海的善男信女。
  每年农历七月初,举行“三庙”庙会时,也有“摇快船”竞技表演。摇快船还被用于庆丰收、过节日。农村还用“快船”迎新娘,规模虽小,比赛照样。
  摇快船用的是花快船。花快船长约8.5米,宽约2.2米。甲板后为“头棚”、“舱棚”、“梢棚”、“后桥”,均有彩色绸缎披挂装璜。“梢棚”内设大小橹各1支、篙子2根、桨1支;舱内有锣鼓队。两舷“出跳”2块。赛手22人左右,还有候补6人和敲锣打鼓8人。摇船求快,赛手跟着号子合着节奏奋力摇橹,以抢到“头船”为荣。
  除外,还有踏白船、夷婆船、彩灯船等。
  踏白船,由尖梢捕鱼船装配,无棚,舱中亦有锣鼓,十多名壮汉分左右二舷划桨,由船头档棹掌篙人脚踏“平箕板”发声指挥,以快为荣。
  夷婆船,由北赵田村备船装配,仅搭中舱、船梢二棚,“出跳”二橹,舱内丝弦雅乐。船上除奏乐人员外,男女老少全作简单化妆,挡棹人手边常放一“夜壶”,作喝“尿”表演,引人嬉笑。头舱由二、三人化妆演地方小戏;梢上摇船人亦有简妆,时而作调情动作,时而唱民间小调,时时引来观众笑声。     
  彩灯船,船系各色彩绸彩球,从头到梢挂上二十来盏各色小号竹丝灯,灯内全点小烛。   
  周庄的摇快船始于清初,经过数百年的沿袭,已成为民间良辰佳节、喜庆丰收、婚嫁迎亲时的大型娱乐活动。农民自备船只、服装、道具、锣鼓,自娱自乐,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
  周庄的快船堪为奇异。比赛前,先由手巧艺高的工匠在船上搭起花棚。头棚上悬彩灯,插彩旗;舱棚上挂流苏,舱中坐锣鼓队;艄棚给橹手遮阳。每船备头篙、大橹、小橹各一,置于船体左右两侧。大橹旁搁跳板于舷外,伸出水面。每船配有十五、六名身强力壮的橹手。身穿紧身衫衣,脚蹬绣花布草鞋。
  每逢节汛,周庄南湖或急水江等地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来自周庄附近农村的数十条花快船云集水面。岸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摇快船历史悠久,与当地民间信仰、民间习俗紧密相关,融入了杂技与竞技诸多因素,反映了水乡民众的生活情趣和心理诉求,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摇快船集锣鼓音乐、杂技表演、着装扮相、小戏表演等文艺元素于一体,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摇快船将精良的造船技术,勇猛与智慧高度结合的竞技,民间信仰民间习俗等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具有多学科研究的科学价值。

主管单位: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
苏ICP备13059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