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工艺美术类项目。
桃花坞木版年画始于明,盛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当时的苏州七里山塘和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数十家画铺,年产量多达百万。作品流行于江苏各地,远销上海、浙江、湖北、河南、山东等,并远播海外。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刻、印分为三大谱系:在长期的创作、生产实践中,这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各自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经验和一整套的特殊的工艺制作程序。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一般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刻版工序还包括: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刻版的主要工具是“拳刀”,还有弯凿(剔空)、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套色印刷步骤: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夹纸)、摸版、扦纸、印刷、夹水。
桃花坞年画兼用着色和彩色套版,其技法继承了宋代雕版印刷工艺。形式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题材多样,主要有如下几类:(一)、祈福迎祥;(二)、驱凶避邪; (三)、时事风俗;(四)、戏曲故事等。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州人民精神信仰、文化心理和对未来生活美好向往的理想象征。浓郁的江南特色和内涵隽永的艺术形式,曾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清代中期的“仿泰西笔法”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中也是独树一帜的。特别是,桃花坞木版年画对日本绘画艺术的贡献与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变迁,作为年画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桃花坞木版年画正逐步走向濒临灭绝的境地,有待全力予以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