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苏州市
类别:民间文学
编号:GJ-01-Ⅰ-022
吴歌,国家级项目编号Ⅰ-22,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亦称“吴歈”“山歌”。属民间说唱文学。主要流传于吴语地区,苏州是重要发祥地之一。
吴歌历史悠久,源于劳动,与苏南水乡稻作文化和舟楫文化密不可分。据考证,我国最早的一首民歌《弹歌》产生于远古时代,至今仍在张家港一带以《斫竹歌》流传。屈原《楚辞·招魂》:“吴歈蔡讴,奏大吕些”,《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所著录各地诗歌的篇目中,也载有“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说明吴歌在汉以前已为人称道。吴歌搜集、记录活动,始于南朝乐府,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收录“吴声歌曲”三百余首,明代冯梦龙采录大量吴歌,辑成《山歌》、《挂枝儿》。“五四”之后,顾颉刚编印《吴歌甲集》,并撰写《吴歌小史》,对吴歌历史作考证性叙述。
吴歌为徒歌,无乐器伴奏,演唱方式有个人清唱、两人对唱和多人合唱等。委婉含蓄,语言清新,有浓厚吴地方言色彩,善用比喻、比拟、排比铺陈和反复等表现手法,尤以双关偕语与叠句、衬词的大量使用为突出,被称为“吴格”。吴歌体裁样式丰富,可分为大山歌与小山歌。小山歌是指结构简单,以独唱、对唱为主要演唱方式的吴歌。长篇叙事歌和套头山歌虽结构庞大、段落众多,但构成的基本单位仍是小山歌。大山歌主要指形式体制比较复杂、由集体组合轮唱的吴歌形式,多用于耘稻、建筑等集体劳作或上梁等仪式,以劳动山歌和仪式歌为主。
吴歌以口耳相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口碑文献,是研究吴文化历史传统、民风民俗和吴方言土语的重要资料。长篇叙事吴歌《五姑娘》,被誉为汉族民间叙事诗的重大发现,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称之为“卓越的发现,伟大的诗篇”。吴歌的许多音乐曲调也成为戏曲创作激发灵感的源泉。